本报记者 湛 伟 廖星晨 余欣悦
“以前送单间隙想找个地方歇脚、充电都难,现在小区有‘友好停车位’,诊所能免费处理小伤口,连吃饭都有12元的优惠套餐,感觉在武隆工作越来越踏实了。”清晨8点,外卖骑手张强将电动车停进小区专属车位,一边给手机充电,一边感慨。如今在武隆,像张强这样感受到“城市温度”的新就业群体,正随着多部门的协同服务,逐步告别“休息难、停车难、就医难”等困扰。
8月19日,我区召开“发言人来了——共建暖‘新’场景,传递城市温度”新闻发布会,针对外卖骑手、快递员、网约车司机等新就业群体的高频需求,区委社会工作部、区卫生健康委、区住房城乡建委、区市场监管局、凤山街道等单位联动发力,以“友好场景”建设为抓手,从基础服务、智慧赋能、社会融入三个维度破题,让暖心服务覆盖新就业群体工作生活全链条。
基础服务“补短板”:破解“急难愁盼”让奔波者有“落脚点”
“两荤三素一汤才12元,比自己做饭还划算,吃完还能在驿站歇会儿,下午送单更有劲儿。”中午12点,快递员李旭走进凤山街道国平复兴社区的暖“新”食堂,端起刚出锅的热饭笑着说。为解决新就业群体“就餐难”,凤山街道整合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空间,引入专业社工机构打造暖“新”食堂,还联合区委社会工作部在重要节点发放代金券,让“热乎饭、实惠饭”触手可及。
医疗服务的“及时雨”,更让从业者倍感安心。不久前,网约车司机陈师傅在送乘客途中不慎擦伤手臂,他径直前往就近的暖“新”诊所。“医生及时给我消毒包扎,还叮嘱了注意事项,前后不到10分钟,一点儿不耽误接单。”陈师傅的经历,得益于区卫生健康委推进的“友好医院”“暖‘新’诊所”建设——3家友好医院划定专属停车位、设置暖“新”休息区,20家暖“新”诊所提供基础医疗服务,区医疗集团(人民医院)妇女儿童分院更推出“一站三优六免”服务,新就业群体可优先就诊、免费测血压血糖,“以前看病要专门请假,现在路过医院就能做检查,太方便了。”快递员王雨说。
建成投用“司机之家”,为奔波在路上的司机群体送上贴心关怀。在南滨路充电站的“司机之家”,舒适的休息座椅整齐排列,空调送来适宜的温度,饮水机和微波炉随时可供使用,墙上的应急药箱里,感冒药、创可贴、碘伏等常用药品一应俱全。而在龙湖路中石化加油站的“司机之家”,几位网约车司机在此一边休息,一边利用站内设施上电、热饭,为接下来的行程蓄力。“比以前舒服多了。”谈及“司机之家”的投用,网约车司机苟女士连连称赞。
在居住场景中,区住房城乡建委的举措同样贴心。目前全区29个小区推广“小哥来了”应用,19个小区张贴“骑手友好地图”,标注可通行路线、临时停靠点和公共卫生间。
区住房城乡建委表示,下一步,将联合有关街道、社区及物业单位,系统谋划、一体推进“友好小区”建设。同时,通过“线上+线下”渠道广泛收集居民意见,动态优化建设方案,让“友好小区”建设真正惠及群众。
智慧赋能“提效率”:让就医办事“少跑腿、不误工”
“以前挂号要早起排队,现在微信上预约好,到院直接看诊,检查报告手机上就能查,半天就能搞定,一点儿不耽误送单。”外卖骑手周磊打开武隆福康医院公众号,向记者展示在线服务功能。针对新就业群体“时间碎片化”的特点,区卫生健康委推动友好医院打造“线上+线下”双轨服务——线上可通过微信公众号预约挂号、咨询病情,线下同步开通现场挂号通道,减少排队等候、往返奔波时间,提供全天候24小时心理关爱“云咨询”热线,随时为心理健康“护航”。
区市场监管局则聚焦外卖配送的“堵点”,为骑手们“减负”。“之前有些商家出餐慢,还不配合核对订单,经常因为超时被投诉。”骑手黄丽坦言,如今,区市场监管局不仅要求餐饮商户设置快速取件通道,还推广“食安封签”,“一餐一签”能防止餐品撒漏,遇到出餐慢的商家,平台还会实时推送信息,他们能合理安排路线,投诉率降了不少。此外,12345、12315热线24小时受理诉求,定期公示诚信与问题商户名单,倒逼服务质量提升。
(转二版) (接一版)
社会融入“增温度”:从“被动受助”到“主动参与”显价值
“三伏天有绿豆汤,冬天有姜茶,中秋还能收到月饼,这些小事让我们觉得被惦记着。”提及暖“新”商户的关怀,外卖骑手张媛内心感动。区市场监管局发动37家商户加入服务队伍,商超、药店、餐饮店化身“能量补给站”——小郡肝串串(南滨路店)提供8.8折错峰优惠,万和药房(柏杨路店)免费提供应急药品,部分商户还允许临时停靠车辆,“商户多搭把手,我们少跑冤枉路,感觉和这座城市的距离更近了。”张媛说。
更让新就业群体有归属感的,是“参与城市治理”的机会。位于凤山街道的新就业群体党群服务中心正在抓紧修建,这里不仅是“歇脚点”,更是“赋能站”:建成后将定期开展应急救护、安全驾驶培训,还开通诉求反馈渠道,引导从业者成为城市治理的“流动哨兵”。
区委社会工作部相关负责人表示,新就业群体党群服务中心的建成,将充分利用新就业群体走街串巷、熟悉民情的独特优势,常态化参与基层治理,让快递、外卖小哥们在享受城市便利的同时,也成为城市治理的“好帮手”。
记者手记:细微处的温暖最动人
走访中,新就业群体的一句话让记者印象深刻:“我们要的不是‘特殊照顾’,而是‘被看见’。” 武隆的实践恰恰抓住了这一点——从一个车位、一顿热饭,到一次便捷就医、一间“司机之家”,没有轰轰烈烈的举措,却在细微处精准对接需求。
区卫生健康委的“双轨服务模式”、区住房城乡建委的“友好地图”、凤山街道的“暖‘新’食堂”、区市场监管局的“食安封签”、区委社会工作部的“党群服务中心”,多部门的协同不是“各自为战”,而是围绕“人的需求”形成合力。当新就业群体从“城市过客”变成“扎根者”,从“被动受助”变成“主动参与”,这座城市的“温度”,也便有了更生动的注脚。
未来,随着“友好场景”的持续拓展,相信会有更多新就业群体在武隆找到“此心安处是吾乡”的归属感,与城市共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