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陈江容 张再行 王 鑫
山峦起伏,云霭缭绕。
8月,在重庆武隆黄莺乡复兴村海拔1800米的山地上,暑气正沿着番茄架的藤蔓向上攀爬。
左脚微跛的冯青,深一脚浅一脚穿行在齐肩的番茄架间,右手小心地托起一颗饱满透红的番茄,笑了。
那一瞬间,她左下肢的残疾仿佛被光芒融化,唯剩一双粗糙的手与土地之间无声的对话。
从五万借款到百万收获
“白手起家,难啊!”
回首2009年,冯青仍忍不住眼眶湿润。那时,她还只是武隆街头一个普通的水果摊主,每天靠购销水果的差价维持一家的生计。
2010年,一次偶然机会,有人对她说:“山上有200亩闲置地,你要不要试试种菜?”
她几夜没合眼。
身体残疾,家中无积蓄,种植零经验。每一步都像踩在悬崖边。
但她最终回应:“我要试试。”
启动资金不足,她与丈夫杨江咬牙卖掉家中唯一房产,凑齐5万元,又借遍亲友,才勉强迈出第一步。
深山创业,远非想象中简单:道路崎岖蔬菜难运,技术匮乏苗弱品差,销路不稳菜烂地中……深夜里,她无数次暗自落泪,却从未说放弃。
她跑农技站、赴培训课、请教专家,坚持人工深翻、石灰消毒、轮作养地,坚决不用高残留农药;她带着样品一次次挤班车、赶市集,叩开重庆一家家市场大门。
转机在2013年悄然来临:通过种菜朋友介绍,她终于签下第一笔订单。那一年,基地纯利润突破100万元。
“那一刻我知道,所有的苦,都值了。”
从一人致富到八方助农
“转变,从一条路真正开始。”
2020年8月,黄莺乡争取1800万元资金,硬化了从大河坝(新树村)到木梯子(复兴村)全程长18公里、宽6.5米的“蔬菜路”。
水泥铺面,货车终于能畅通进出,不仅解决了运输难题,更点燃了沿线几十户蔬菜种植户的希望。
“路通了,我们的菜才能真正变成商品。”冯青说。
她扩大规模,规范种植,引入“合作社+农户”模式。
常年雇用20多名村民在基地务工,雷素梅是其中之一。“一天干八九小时,挣120块,能顾家,能挣钱。”
政策帮扶也陆续到位:鲁渝协作资金、农机补贴、专家定点指导……
她错季种植番茄、丝瓜、冬瓜、辣椒、甘蓝、萝卜等蔬菜,推广滴水灌溉,从2公里外山洞引水;坚持用羊粪作底肥,定期补钙增产;使用播种机、插秧机、覆膜机、无人机等机械设备,提高种植效率;每批蔬菜上市前送检,品质稳定达标。
如今,基地规模已达1300亩,蔬菜常年销往与武隆相邻的重庆、贵州等各大农贸市场、商超等地。
她所创办的富业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被评为“农民合作社市级示范社”,基地获评“巴渝巾帼产业示范基地”“重庆市农村残疾人阳光扶贫基地AAA级”等荣誉。
从蔬菜基地到共富样本
“提质延链,或许才有更好的出路。”
站在基地最高处的坡顶,冯青的目光越过连绵的蔬菜大棚,落向更远的山谷。
最让她牵挂的,是那座尚未动工的冻库。
“蔬菜旺季价格低,烂市伤农;淡季价高,却无菜可卖。”杨江算了笔账:若有500吨容量的冻库,就能实现错峰销售,每亩效益可再增20%以上。
“单靠种菜卖菜,抗风险能力始终有限。延伸产业链,是我未来一定要走通的路。”冯青语气平静,却字字铿锵。
“希望能与农科院合作,试验蔬菜深加工,将番茄做成酱、辣椒制成干、萝卜磨成粉……”
“我们要让黄莺的蔬菜,不再只是菜,而是商品、是品牌。”
“新建一个冻库,至少需10人长期运维;若发展加工,还能再带20个就业岗位。”她望向远处劳作的村民,轻声说:“我的梦想,是让这里不再有人外出打工,让孩子都有父母陪伴。”
冯青的蓝图里,从来不只是自己的千亩菜园。她要搭建的,是一个从种植到储存、从初加工到品牌销售的完整产业链;她要推动的,是一场以蔬菜为纽带的乡村振兴实验。
记者手记
她以残疾之躯,十年耕耘,把苦难踩成阶梯;她以蔬菜为媒,八方助农,将荒山绘成沃野。
冯青的故事,不只是一个人的奋斗史诗,更是一个时代的温暖注脚——政策精准滴灌,个人坚韧奋进,乡亲携手同行。在这条海拔1800米的蔬菜路上,我们看见了武隆乡村振兴最生动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