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张再行)在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中,武隆区各单位一体推进学查改,融入日常、抓在经常,坚持以群众满意为标尺,用看得见的变化回应民生关切。
近日,区城市发展(集团)公司圆满完成武隆城区D级危房应急避险搬迁第一批次安置户交房工作。为保障群众“安居梦”早日实现,该公司通过学习教育转作风促发展工作,将危房搬迁纳入“我为群众办实事”重点任务清单,建“党员责任区”、设“党员先锋岗”,经常性深入现场调度,直面问题破解建设难题,后期还贴心帮助安置户完成资料审核、房屋查验、手续办理等,实现安置房质量与交付效率双达标。据了解,此次危房搬迁规划建设安置房786套、总面积8万多平方米,第一批次交付286套、约27334平方米。
平桥镇坚持开门教育,创新实施片区“实事日”制度,主动接访下访,开展片区“实事日”活动21场,现场办结纠纷15起,民生领域整改信访总量同比下降45%。同时,聚焦违规吃喝、作风漏洞,建强制度防线,新制定完善《党委会议事规则》《公务用车管理制度》《公务接待管理制度》等12项制度,食堂开支季度环比降幅超15%;根据线索移交、举一反三,建立了作风建设长效机制,制定完善《考勤制度》《请销假制度》《督查工作制度》等3项制度,实现干部8小时外监督覆盖率100%。
学习教育中,和顺镇坚持以“解决群众身边事”为着力点,确保学习教育取得的成果让群众可感可及。和顺社区一角落因历史原因堆积大量废弃建材与生活垃圾,严重影响居民生活,镇党委班子将这一问题纳入集中整治。
(转二版)
(接一版)通过深入调研找准问题根结,同时充分吸纳社区居民“保留历史记忆”“增添休闲功能”等建议,计划将问题区域建设成一个集休闲、娱乐、文化展示于一体的矿区文化广场。说干就干,一方面对堆积多年的废弃建材和生活垃圾进行全面清运,彻底根除卫生顽疾;一方面将具有历史价值的老旧矿用铁路轨道和火车头迁移、安置到广场核心位置,使其成为承载社区记忆的独特景观。最后,在增设绿化、座椅、照明等设施后,一个安全、舒适、美观的休闲文化广场就落成了,社区居民又增添了一个生活休闲的好去处。
大洞河乡把学习教育与群众身边腐败整治相结合,紧盯“三资”管理、项目建设,查处问题线索1个;与“141”基层智治体系结合,16名网格员每日下沉,小事格内解决,大事联动上报,累计办理群众诉求52件,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与为民办实事相结合,联合区融媒体中心加强助农宣传,构建线上线下渠道,助力销售枇杷20万斤、脆桃25万斤,还创新打造“红色驿站”品牌,解决季节性缺水等问题8件,惠及群众1.2万人次。同时,依托“干部夜访+网格敲门”,56名乡村干部、网格员地毯式走访3个村1020户,收集群众诉求183条,梳理产业发展、人居环境、矛盾化解等方面堵点难点问题23个,明确责任人23名,限时办结率100%。
白云乡在一体推进“学、查、改”的基础上,把学习教育同地方经济发展融合起来,真正让学习教育成果看得见摸得着。扎实开展“为群众办实事”“登门暖心行动”等,解决C级危旧房改造4户、饮水管道安装10户、排水沟修建等高速路建设遗留问题19件、入户路产业路800米、补助红薯种植户4万余元等。同时完成杉树坪薯粉制品加工厂扩能改造,提质增效脆桃、李子等特色林果及白云优质梯田大米,加速推进穆家洞露营基地建设,开展徒步登山、露营垂钓、观星赏月等户外休闲活动,全面立体发展产业为百姓增收。
区机关事务管理中心督促全区88家单位深入自查,整改“无公函接待”“陪餐人数超标准”等问题7个。专项巡检单位4家,发现公务接待及费用报销不规范问题6个,均已督促立行立改。通过大数据筛查发现12家区级单位43趟次公务用车进入区内景区未及时备案,经严格核实,均为公务活动履职需要,未发现违规进入景区公款旅游情况。为确保整改整治常治长效,还联合区财政局制发《进一步贯彻落实<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通知》,印发《全区党政机关区内公务活动扫码用餐试点工作的通知》,通过渝快政“公务活动在线”实现扫码用餐试点全覆盖,促进全区干部职工形成主动交纳公务活动伙食费、交通费的良好作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