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友仁
改革开放后,武隆经济社会的飞跃发展经历了筚路蓝缕创新突围的艰辛历程。上世纪八十年代,举全县之力修建的巷(口)白(马)公路,就是一条创新、求变、突围、打开山门求发展的金光大道。
自古以来,武隆被人们称为山高水险、交通困难、信息闭塞的“夹皮沟”,历史上“养儿不用教,武隆走一遭”的民谚就是对其恶劣的自然地理环境和百姓贫穷落后的真实写照。直到改革开放之后,武隆的地方经济仍然薄弱,群众生活贫穷落后的面貌也改变不大。在经济发展上,全县工业“一穷二白”,无一上规模的工厂。农民群众除了依靠传统的种养农业、小敲小打的乡镇企业外。截止1985年底,全县国内生产总值仅为1.16亿元,工农业总产值只有区区2.8亿元,农民全年人均纯收入少得可怜只有240元,地方预算内财政收入为626万元。
1986年初,武隆县委县政府为了改变武隆贫穷落后面貌,促进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在客观分析全县社会经济发展现状后,以“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责任感,决定树立“创新、求变、突围”的思想,在“决不放松粮食生产,积极发展多种经营”方针指导下,确立“四个大突破”“一个大发展”为重点,借改革开放的东风,推进武隆经济社会大发展大繁荣。
当时,“要致富,先修路”是各级干群叫得最响亮的一句名言。县委县政府在“创新、求变、突围”思想的指导下,以改革为动力,加快全县的交通建设,并提上了重要的议事日程。经过充分的调查研究,决定从当年起,抓好巷白路(巷口至白马)、武道路(巷口至贵州道遵县大塘坝)、县城至鸭江大河嘴、县城至火炉的公路建设。其中把巷白公路上马修建作为重中之重。
当时,武隆除乌江航道与外界接通外,只有一条上世纪三十年代为抗日战争修建的川湘公路(重庆雷神店至湖南湘潭)从海拔1200米的白马山通过。该路沿途弯多路狭路陡雾大,车辆不但难行,车祸十分频繁,若隆冬季节冰雪封山,各种车辆均无法通行。县委县政府认为,武隆要发展、经济要繁荣,必须走出封闭的“夹皮沟”,畅通车流、物流量,以改变交通闭塞信息不灵为突破口,打开山门,走向世界。
修建巷白公路(县城巷口至白马镇),是全县人民长期以来的夙愿,也是“求变、突围”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好途径和举措。早在三十年,国党政府为抗日战争修建川湘公路时,也曾希望公路沿乌江,从白马经羊角至巷口,但由于乌江南岸多为悬崖陡壁施工困难,加之国党政府腐败无能和羊角征地时遭受地方阻挠,只得将公路绕道57公里从白马山通过。为了改变交通的制约,打通白马经羊角一线,县委县政府才果断决策,实施国道319线翻越白马山的改道(比原路减程33.5公里)工程。
巷白公路工程确定后,县委县政府雷厉风行马上采取行动,一是组建巷白公路工程指挥部,由县政府主要领导担任指挥长;二是在工程指挥部之下成立工程设计、经费筹集、征地拆迁、工程施工专班,县交通局作为主体,并抽调县级机关和巷口、羊角两区30多名干部参加。为了解决经费筹集问题,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带领工作人员费尽周折,跑涪陵、到四川省政府求援,找省交通厅求救,到金融机构请求支持,经过艰辛努力,才从世界银行和建设银行四川省分行获得793.4万元的贷款支持,解决了最为头痛的建设资金问题。
巷白公路工程从1986年春天陆续上马。工程分为峡门口至土坎,碑垭至猫儿沟,羊角至老君洞,猪头崖至白马4个工程段。每个工程段由1名工程指挥部的领导负责指挥,县交通局则全面担负工程施工的指导和安全及质量监督。此公路百分之九十的路段分布在悬崖、峭壁、流沙坡上,下面是汹涌奔腾的乌江,上边是刀劈斧削的万丈绝壁,可想施工是何等的艰险和困难。但是广大修路民工迎难而上,他们在荒山石窝中搭起简易工棚,带上玉米面、红苕、洋芋垒灶煮饭。每天天一亮,就奔赴工地,在工程技术人员指挥和没有现代化开山掘洞机械的情况下,靠着传统的钢钎、二锤、十字镐和土炸药与坚固的崖石较量,一尺一寸地削崖破壁。夏天,烈日当头。冬季,寒风剌骨。遇上下大雨发山洪,还得顶风冒雨挪窝搬“家”寄宿崖洞,忍受着大自然的风吹雨打和寒暑无尽的折磨。在猫儿沟、鸡冠岭、猪头崖等工地,民工们冒着生命危险,前期是用绳子系着腰身,吊在半崖上凿石开路,后来一点一点地爆破打下基础,再进行建半隧洞和掘深洞的作业。
修建巷白公路的民工多为武隆人,不少民工还是沿路巷口、土坎、碑垭、羊角和白马的群众,他们都带着“尽快修好巷白路,打开山门迎世界,早日脱穷奔富裕”的千年梦想,来到工地舍生忘死拼命筑路建设,土坎乡的王顺刚爆破崖坡时被顽石扎伤,休息三天后又上工地劳动。民工们的感人事迹感动了到武隆采访的《人民日报》、新华社和《四川日报》等媒体的记者,记者们纷纷含着热泪记下这些可歌可泣的生动事例,其后都发表于各家报端。
1989年9月25日,历经三年奋战的巷白公路终于竣工通车。这条建在乌江悬崖绝壁之上的公路全长23.5公里,穿过9处330米长隧道和半隧道,跨过15座桥梁。当天,县委县政府在长途河畔举行了隆重的通车典礼,四川省交通厅,涪陵地委、行署,涪陵、黔江两地区各县、市领导及武隆县干部群众3000多人参加了庆祝活动,人们敲锣打鼓放鞭炮庆祝自己梦想成真。
巷白公路通车后,武隆县乘势而上又继续沿着乌江峡谷展线,很快修通了连接涪陵白涛镇的双白公路(白马至白涛),终于冲出“夹皮沟”联通了山外世界,融入到神州大地磅礴的改革大潮中。
巷白公路、双白公路被人们誉称为“改革路”“经济路”和“致富路”。随着它们的通车,四川、重庆、湖北、湖南、安徽、江西的大批商贩涌进武隆经商办企业,整日满载出山的农副土特产品、进山的轻工百货商品的大小货车来来往往,全县乡镇企业和烤烟生产发展加快。1993年以后开发开放了芙蓉洞、仙女山、芙蓉江大峡谷等景区景点,从此武隆旅游业实现从无到有的飞速发展。到1995年末,全县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了6.5亿元,工农业总产值上升到5.87亿元,城乡市场实现购销两旺,农民人均收入比1985年翻了两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