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 沛
莲湖边,风车竹依然碧绿葱茏,他们规则整齐地簇拥在一起,呈带状分布,沿着逶迤的岸线,一直延伸到目力所及的湖岸尽头。湖水与湖岸相接的浅水区,水仙顾盼生姿,在湖面踏着凌波微步,犹如庄子《逍遥游》中藐姑射山神人般冰肌玉洁。风车竹也叫风车草,百度上还有很多别名,较一般杂草而言,草梗略显粗大,顶部一圈冠叶,像撑开的雨伞倒转翻了一个面,它们在寒风中摇曳着,但只要风势稍缓,又立即恢复了优雅的姿势,真是“疾风知劲草”啊!这种草一年四季都保持着苍翠蓊郁的本色,属于典型的常绿植物。水仙又称凌波仙子和金盏银台等,被誉为花中仙子,寓意着高洁和超尘脱俗的品性。如今已是寒冬时节,虽然错过了一湖莲荷开放的阔大盛景,但在波光沉潜的莲湖边,风车竹和水仙却像一道道亮光,释放着令人心静神宁的肃穆清辉。这里就是“‘风引莲韵,驿路廉行’大田廉洁文化示范基地”,风车竹和水仙的出现,拓展了它的内含和外延。
以“莲”寓“廉”,是“‘风引莲韵,驿路廉行’大田廉洁文化示范基地”的主题,充分体现了营建者的奇思妙想和蕙质兰心,这种寓庄于谐,寓理于情的创意,让看似铁面无私的反腐倡廉工作,充满了莲荷田田的诗情画意。周敦颐《爱莲说》中有莲荷“出淤泥而不染”之句,我每念及此,都会思绪翩飞,心底总是不由为之一动。这蕴含着无尽禅机和哲理的千秋诗句,穿过浩渺的历史烟云,在时光深处娓娓诉说,沧桑中透着机敏,表面漫不经心,实则暗含移山填海之力,它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演进而翱翔于时空之上。我想,营建者最初的构想或许正是来自于此。
这个廉洁文化示范基地,恰好处在汉唐古驿道上,遥远而急促的马蹄声虽然已经成为绝响,但绵延不尽的古韵犹在,瀚渺时空的画布光影灼灼,焕发出耀人眼目的韵致。因此,营建者就化用“驿路”的谐音为“一路”,“驿路廉行”就是“一路廉行”。眼前的莲湖,荷花早已开败,莲叶已逐渐零落成泥,残荷的枯梗布满水波盈盈的湖面,在浩荡的北风中,欲言又止,冷凝而决绝。《汉乐府·江南》一诗中描写的“鱼戏莲叶”的景象,只能凭借想象来完成了。行走在湖岸边的“清风道”上,“莲叶何田田”的汉魏风情始终在脑际萦绕廻环,与簌簌划过面颊的寒风紧紧地纠缠在一起,它们交替往复,令人感觉既虚幻又真实。
再过几天就是冬至,漫步中,我突然想到这个季节已是最后的北风时节。古人将一年四季中不同方向的风分别命名,从冬至这一天开始,每隔四十五天转变一种风向,古称“八风”,从冬至到立春是东北风,依次是东风、东南风……最后是北风。北风,意味着一年中最后一种风向,也是最凌厉的一种风向,几天之后,风向将转变为东北风,成为新的风向的起点,然后抵达万物复苏的东风时节。就像反腐倡廉工作,严峻的形势过后,一定会出现柳暗花明的景象。春和景明,草长莺飞,春暖花开的春天,不正是我们每个人心中的共同向往吗?我想,这就是营建者要表达的深意。让清正廉洁的价值观深入人心,成为和谐社会人人奉行的常态,这种跨越山海的情怀可谓用心良苦。廉洁文化基地寓教于乐的内容,植根优秀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无疑会成为产生破局效应的助推器。
湖中的枯荷静默无言,它们是真正的智者,枯萎时,决不消沉,怒放时,就将生命的底色演绎到极致。今年夏天,我曾受邀参加了这个廉洁文化示范基地项目的前期评审工作。那时,荷花正好含苞欲放,激情四射的荷叶亢奋地顶着花蕾,像一群群人在莲湖上举着灯盏游走。“玉雪窍玲珑,纷披绿映红。生生无限意,只在苦心中。”这是元代吴师道的《莲藕花叶图》诗,是啊!这里的一切,也都“只在苦心中……”如今,“接天的莲叶”和“映日的红花”已经消隐于季节的轮回中,但它的精气神还在,它不愿委顿的骨鲠还在。不知不觉中,我们来到了周敦颐的塑像前,周敦颐有没有画像流传至今,我不得而知!但弥漫在基座上的矍铄气韵,以及雕塑表现出来的旷达神形,与我想象中的周敦颐形象却非常接近。
沿着这条步道,近乎可以环绕莲湖一周,由于寒风逼人,我们只好回到下车的地方,选择另一个进口,继续接受“廉洁文化”的洗礼。首先跃入眼帘的是六根被命名为“团结柱”的大型圆柱,营建者要表达的是“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主题,“阴刻”“阳刻”两种手法交相并用,我们一行中,几个心思慧敏的同志瞬间就找到了隐于圆柱上各种图案中的“小康”二字。六根圆柱,将中国百年农耕文化镌刻其上,令人耳目一新。圆柱后面,就是“‘莲’心田”,其实是将莲湖的一部分圈划出来,用以进一步表达“莲”的意象和张力。
“大道至简!”说话间已到了“慎足石”体验区,营建者将500余墩仿制石磨按照常人行走的步跨,设置于环湖滨水步游道上,上刻“慎独”“慎初”“慎欲”“慎权”……“慎德”“慎法”等劝诫箴言。行走其上,每个人或许都有自己独特的感受,《论语·学而》篇中有“吾日三省吾身”之语,倡导人们要每天反省自己的言行,及时修正错误,最终奉行正道。在中国当代,有太多严以律己、克己奉公的楷模和榜样,焦裕禄、孔繁森、杨善洲……这个名单可以排列得很长,以致于数不胜数;在中国古代,也不乏清正廉洁、洁身自好之人,苏东坡、公仪休、羊续、于成龙……他们的仪言德范都可以光照千秋。古语云,“良言苦口利于心,忠言逆耳利于行”,朴素的话语,但却是不容置喙的至理名言,“慎足石”的用意,不言自明。修竹掩映,湖波荡漾,几只水鸟徜徉于湖渚上觅食,偶尔发出叽叽嘎嘎的鸣叫,天光云影下,一幅大写意的田园诗画散发着浓浓的乡愁。
穿过“慎足石”步游道体验区,就是“净心台”。“净心台”设置了一副棋局对弈,表现的是惩治贪腐的主题,黑子方代表“贪腐”,红子方代表“惩治”,棋盘上,红方各子俱在,黑方却只剩下了一个“贪”字,以致退无可退,进退维谷,最后只有缚手就擒。惩治贪腐,是民心所系和民心所向的国之大者,中国共产党人从来都立场鲜明,并一以贯之。建国之初,刘青山、张子善等人的落马,进入新时代后,孙力军、杨成林等人的落网……都足以证明共产党人反腐倡廉的决心和信心。中国古代也有很多惩治贪腐的典型案例,最严厉的要数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他颁发《大明律》和《大诰》,对贪腐官员严刑峻法,根据贪腐的数额和情节的轻重,枭首、车裂,甚至剥皮抽筋,无所不用其极。单是洪武一朝,因犯罪被处死的官员就达15万人之多,可谓骇人听闻。但朱元璋的惩治贪腐却改变不了“人治”的本质,他的目的是为了实现“江山永固”,维护家天下的长期统治,与中国共产党人反腐倡廉的初衷大相径庭,绝不可同日而语。
我们继续缓步前行,突然,一口3人合抱的大陶缸出现在眼前,走在前面的人突然叫了一声,“司马缸砸光”,引得大家一阵哄堂大笑。缸的旁边是一方书案型雕塑,摹刻着宋代大儒朱熹的《观书有感》诗句,但为了应景,将“半亩方塘一鉴开”改为了“百亩莲塘一鉴开”,缸中栽满了莲荷,此刻,残荷的枯梗凌乱地倒伏在大缸的口部,不远处,是一座横跨小块莲塘的石桥,此处景观名叫“思源桥”。取意“只有源头的活水‘清’,才能做到一脉渠水‘清’”,强调反腐倡廉必须要从源头开始治理,可谓别出心裁,让暮气沉沉的程朱理学表现出了时代的新意。站在《观书有感》摹刻前面,我一直在思考,与中国古代的惩治贪腐相比,中国共产党人的反腐倡廉其实饱含着脉脉温情和真挚的人文情怀,在注重源头不“腐”上下足了功夫,在“思源桥”上,我看到了这种不事铺陈的人文观照。
离开时,有人拍了拍那口大陶缸,由于里面注满了水,只听见噗噗的闷响声从缸体上传出来,木讷而笨拙,我想,它要说的话,或许都刻在那面书案型雕塑上了。拾级而上,台阶尽头就是“思源井”,这就是我们要找的“源头活水”,它与“思源桥”景观两相呼应,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妙趣天成。“思源井”是一个碗口大的水龙头,水流哗哗地向下喷涌,但却没有进水的管道,当凑近了细看,才发现进水管道原来隐藏在喷涌的水流中,是它在输送着这“源头活水”循环往复。这个世上,本来没有无根之水,那么,这“无根之水”象征着什么?实在是个令人脑洞大开的话题,这一刻,我想到了“信仰”和“敬畏”两个老生常谈,但又永远不会过时的词语。
最后一站是“思廉室”,分为“初心厅”“新时代廉洁文化厅”“廉洁文化作品展厅”等各个板块,营建者将“思廉室”巧妙地融入到“荷花百科”展厅中,让人在不知不觉中,既掌握了荷花的百科知识,又吸纳了“莲”的元素。整个展厅的布局丝丝入扣、环环相照,没有一丝一毫的生硬说教,这种亲和力,需要由表及里的匠心和坦坦荡荡的胸襟。
走出“思廉室”时,北风的风势似乎放缓了许多,凋零的泡桐树叶正在掉落,发出沙沙的清响,有的滑进了莲湖中,有的悬挂在矮树的树冠上,这些树叶,都将变做来年的春泥!湖中,成群的湖鸟依然在无忧无虑地觅食,它们是这片湖泊真正的主人和守望者。
湖鸟的声音,树叶的声音,莲荷的声音……它们是大自然最真切的私语,这些语言无处不在,我们只有用心,才能够听得清。我想,等到明年夏天,我要再来这里赏一次荷,听一听莲花怒放的声音,然后用一湖波光,将它们静静地养在自己的心中。我期待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