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1月10日 星期三       返回报网首页 |   版面导航    
当前版: 01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消失的“摆渡人”

欢呼雀跃的村民。
曾经的“摆渡人”。
连接两岸的桥梁实现通车。

  本报记者 代 娟 胡定勇

  武隆区白马镇乌江渡口,渡工向华开着渡船驶离岸边,眼里满是不舍。因为过不了多久,他将告别自已的摆渡生涯,另谋生计。

  发源于贵州的乌江奔腾至大娄山脉尾部,仍气势磅礴、江水汹涌。江水虽滋养了沿岸村民,却也阻隔了村民的交往。在没有桥的岁月里,渡船是沿江村民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而向华也是从父辈手中接过了船篙,成为了一名“摆渡人”。

  一江隔两岸,近在咫尺,发展却大不相同。

  位于乌江南岸的铁佛村地处319国道,交通便利,发展时过境迁。而北岸的杨柳村受制于乌江,困于乌江。村民看病,卖个肥猪,买点年货,走个亲戚,都要两头等船。

  “有时候抬猪的脚踩滑了,连人带猪就滚下了悬崖。”村民刘强深有感触。

  乌江边上住的刘建福,曾是“摆渡人”。2020年夏天的一场特大暴雨,连人带船被卷进了滚滚乌江,殒命于江中。

  隔江相望、舟楫以渡之苦何时能了?

  有座桥该有多好。修桥,便成为了杨柳村几代人的梦想。

  2019年,乌江白马航电枢纽工程正式开工,杨柳村人民翘首期盼的大桥也在建设范围内。

  2023年12月28日,杨柳村人实现了祖祖辈辈的通桥梦想。

  通车仪式现场,向华也去了,虽然他不是本村人,也即将失业,但他替杨柳村人民高兴。

  这几年的摆渡生活,向华看到了杨柳村人对桥的渴望,也见证了村子里交通正在发生的巨大变化。“未来乌江白马航电枢纽工程建成后,也许还能在观光旅游业上谋个生计。”向华兴奋地说道。

  如今,杨柳村的农村公路四通八达,夜晚出行灯火通明,既安全又舒心。随着杨柳村通桥愿望的实现,村民的心境也开始发生变化。

  人群中的代元光有双重身份,他既是杨柳村桐麻组的小组长,也是渡船的承包商。虽然渡船上岸后,他少了一份可观的收入,但能修通这座桥,他更加高兴,已经在着手带领村民成立专业合作社,把500多亩土地管起来,栽水果建鱼塘。

  村民们你一言我一语,都在诉说着对未来的期盼和规划,越谈越起劲,越说越高兴,大家都沉浸在喜悦之中。

  大桥通车进村,杨柳村村支两委干部也正在谋划村里的未来,其中两项就是发展乡村旅游和水果种植。

  村民关小华说得最实在,“准备买个车,回村搞运输!”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第03版:公益广告
   第04版:副刊
报头
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为建设现代化新武隆注入更强动力
以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为契机 深入推动武隆旅游国际化进程
2024年《区政府工作报告》征求社会各界人士意见建议
渝湘复线高速公路双堡特大桥贯通 创造三项世界纪录
消失的“摆渡人”
天生村文凤村入选重庆历史文化名村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