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友仁
一
“青山排对排,绿水弯连弯,山花红似火,山门大大开,欢迎各地客人哟,来到苗山寨。”
“芦笙吹起来,唢呐吼起来,山歌唱起来,舞蹈跳起来,欢迎各地客人哟,来到苗山寨。”
“寨门打开了,桌凳安好了,香茶泡好了,美酒斟满了,各地客人哟,欢迎你们来到苗山寨……”
在文复乡巍然绵蜒的崇山峻岭中、在后坪乡悠远古老的吊脚楼前、在石桥乡纵横高峻的峡谷崖湾里、在凡有苗族同胞热热闹闹相会聚集的场地,能歌善舞的苗家阿公阿婆和青年男女高声唱响的山歌劲曲,就像生你养你的母亲一样,让人无法选择,全都是直朴可爱美艳绝伦多姿多娇。也像人们时刻钟爱的情人一样,让你心生无尽的敬慕和爱恋,如醉如痴地不能自拔。
位于巍巍的武陵山中、高高的人头山下、锦秀的石桥湖边,武隆文复、后坪和石桥苗族土家族乡镇,都是一个个山青水秀、民风淳朴的好地方。这里虽然山大沟深,崖高岭峻,坡陡道险,溪流纵横。但自从盘古开天辟地以来,世世代代生活在这里的苗族同胞,在历史的漫漫迁徙路上,在艰辛的拓荒置业之中,在每日的生产劳作里,在举办婚丧嫁娶时,在平日的人际交往中,在生生息息的悠悠岁月里,有着潜藏在人们心灵深处的种种欢快愉悦和酸甜苦辣,它们无时无刻不在生活中沉淀和渗透,由此激发了丰富而多情的思绪和感慨。每当人们站在山巅或崖顶上,面对着悠远苍凉的群山,面对着脚下的翠绿的田坝或奔腾的山溪,就会由衷地自然地敞开喉咙放声一吼,吐露出深沉嘹亮的心声,发出带有鲜明感情色彩的一声声长腔或短调。
这些长腔短调的苗家歌谣,是一首首像家乡泥土崖石一样质朴、像一道道泉水一样纯正清丽、像林子里山雀儿放声欢唱的曲儿。这是一种释放自然力量的激情歌谣,是一种开腔述说心事的娓娓低鸣,是一种传递男女情爱的直白表达,是一种展示百味人生的真情流露。这些火辣辣的、热腾腾的、情幽幽的、爱绵绵的歌声,像长了翅膀的灵物,飘着飞着荡漾在茫茫苗乡大地的群山众水,显得悠远而苍凉、厚重又圆润,雄浑并激奋。
人们只要走进文复楠木村走马坪那狭长平坦的田野和芙蓉江畔的天星古苗寨,走进后坪乡文凤坝上高高的岭坡幽深的山谷、杉茶村那一望无际的原始林区,走进石桥乡古风劲吹的六轮沟和碧波荡漾的石桥湖边……你就会听到一首首苗家古老悠扬的歌声和一支支雄浑动听的劳动号子,从宽敞平坦的田坝头、沉寂幽静的山湾里、高高陡峭的岭坡上、碧绿笼罩的柿林中、澄黄一片的山荞地里、青葱翠绿的竹丛间以及一座座依山而建的古朴吊脚楼下,或长声悠悠,或激情飞扬,或情意绵绵、或哀婉动人地飘荡飞扬出来,此情此景令人唏嘘不已感慨连连。
二
十多年前,我有幸陪同过一批从湖南、贵州和重庆过来的民间声乐专家,他们是专程跋山涉水慕名来到文复、石桥苗乡的。这批专家分别下村入社,在竹丛掩隐的苗家村寨、在吊脚楼下的门庭土院、在年迈古稀的阿公阿婆面前、在秧苗青青的田间地头、在硕果累累的桃李果园、在修建村道公路的施工现场、在茫茫林区护林员值班室里,认认真真听了记了三天三夜的苗家山歌,其后大家神情激动异口同声地发出“啧啧”的感叹。他们在连连不断的称赞中,不无夸张地形容文复、石桥这块神奇的地方“山上能生出山歌,树上能长出山歌,地里能种出山歌,锅里煮的是山歌,河里流淌着山歌,男女老少张口就是山歌”。
的的确确,文复、后坪、石桥苗家是历史悠远的山歌故乡,是武隆地区民族民间山歌的海洋。这几个乡的山歌各有各的地域和民族的特色,内容丰富种类繁多,有款款利落的各种古曲小调,有哀婉动人的女儿歌,有舒畅轻缓的散歌,有火辣热烈的情歌,有幽默恢谐的风俗歌,有激情奔放的劳动号子,有庄重肃穆的仪式歌,还有打着鲜明烙印、反映各种时代的历史歌谣。在每种山歌的长声短调里,有喜悦的表达,愤怒的倾吐,悲哀的低鸣,苦涩的抒发,辛辣的幽默,黑暗的揭露,光明的憧憬,它们都充满深情、直白、恢谐和机趣,还有对乡土风情炽热的述唱以及种种心情的独白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各地的苗家山歌,在演唱方式上也是多种多样的,有一人仰天独唱、二人深情的对唱、多人一起串唱、男女同声合唱,也有歌者自由自在的唱、载歌载舞的唱。这里的人们不分时间、地点和场合,白天会在山坡上和田坝间唱,晚上在月光下的吊脚楼里唱,年长的老者老妪能唱,呀呀学语的小孩也会唱。
能歌善舞的苗族同胞,每当自已心情寂寞沉静的时候,就会坐在门前和山坡上发出“上山捡起一把柴,找块草坪烧起来,坐在火边石头上,长声悠悠唱起来。出门看天大太阳,凉风吹来好舒怀,张口就有山歌出,要把心事吐出来……”的歌声,让惆怅寂寞的情意很快从心底奔涌而出。唱着唱着,心里慢慢地就像沐浴了温暖的春风、灌进了明媚的阳光,好似干旱的秧田饮到了清露,迅速让自已舒畅、坦然、暖心、振奋起来。
当一些人在欣逢喜事,心情十分激动的时候,也会抑制不住自已的情感,急于要很快表达出来,于是他们会自发由衷地亮开嗓门,唱起“我家是个好地方,苗家儿女爱故乡,山是金银山呀,地是流金的滩,树是摇钱树呀,人是那活神仙……”在一阵阵歌悠悠情悠悠乐悠悠中,让自己沉浸在无限的喜悦之中。
三
据有关典籍记载,从三百年前开始,文复、后坪和石桥苗家的祖先就陆陆续续地从湖南的湘西,贵州的务川、道真以及邻近的石柱、酉阳、彭水等地来到后坪坝上和芙蓉江畔的群山中,为生存拓荒展业继而安下家园。为此,各地的苗族同胞就用祖传的山歌来讲述这一悲壮的迁涉情景:“岁月光阴如日梭,来到这里求生活,爱上青山和绿水,抚儿养女过岁月……”
大多数爱唱山歌的苗族同胞,都说自已的喜爱是从娘肚子里带出来的,是从老辈人口中传教下来的,是从小在躺过的巴笼背篼竹编簸盖里哭出来的,是在一背太阳一背雨的劳动中练出来的,是从男女交往生情结爱中传递出来的,是从沿山打猎喝吼中嘣出来的……到后来便慢慢发展成为“一天不唱歌,喉咙痒梭梭;两天不唱歌,吃饭没味口;三天不唱歌,瞌睡睡不着;十天不唱歌,阴尸倒阳没法活”的境地。
苗族同胞在修房造屋的时候,要到山上砍伐树木,就会一边砍树,一边唱歌:“木王木王你莫忘,你在深山来躲藏,斧头砍去倒下身,用着建房好材料。太阳出山放红光,木架立起建华堂,金鸡啼、凤凰叫,朝拜主人财运好,十个儿子九登科,满屋装的金银宝……”
农历五月开“秧门”之后,田坝里的秧苗“蹬蹬蹬”地往上长,苗族同胞在冒着烈日下田薅秧时,一边忙着辛勤耕耘,一边也不忘唱起歌来:“唱起山歌来薅秧,天气再热心不慌,哪怕天上烈日晒,脚在水里好凉快。稗子精来稗子王,你在田中称霸王,扯起甩到田坎上,秧子转青你翻黄……”
当山坡的茶林里一片片青毛嫩茶长出来的时候,苗家村寨里的女人都会起个大早,顶着晨露到双凤山、杉茶坪、燕子背、六轮沟的山上去采茶,她们一边采茶,一边又唱起山歌:“青毛茶叶发嫩芽,手提竹篮来采茶,娘在屋头等到起,炒茶锅儿都烧辣,青茶倒进锅里头,几铲几铲就炒熟,搓好茶叶拿去晒,新茶飘香人人爱……”
当一个个彪悍英俊的苗家小伙子,突然邂逅一位漂亮可爱的姑娘时,就会像见到天上下凡的七仙女一样,顿时会情火燃烧,心血沸腾,筋骨酥软,张开嘴就要把自己的心事直白地向对方表达出来:“三根柏树一样高,白鹤飞来歇半腰,心想下河去洗脸,麻布洗脸初相交”“哥是天上花蝴蝶,有事飞来无处歇,借妹花丛歇口气,不坏花瓣不伤叶”……紧接着,便急忙向女孩子传递自已的倾慕和爱意:“妹是十六哥十八,你我好比青草发。哥是生姜才出土,妹是嫩笋才发芽”“太阳出来照山岩,满山遍野花儿开,花儿再艳我不采,我爱情妹好人才”……
一首首传递情爱的苗家歌谣,就像寨子里的媒公媒婆一样,迅速搭起二人之间沟通的渠道,起到了自我介绍、牵线搭桥的作用,转瞬之间便会掀起女方心海的涟漪,荡漾起浓浓的情愫,点燃对方熊熊的爱火,很快俘获姑娘的春心。一首首浓情蜜意的苗家山歌,会让不少的小伙、姑娘由此互生爱恋之心,慢慢地从相识、相知、相爱到相恋,最终缔成甜蜜爱情的契约,直至走进婚姻的殿堂,住到一个屋檐之下。
四
文复、后坪和石桥苗家的山歌按形式和内容,可分为“劳动歌”(田歌、打猎歌、砍柴歌、背二歌、挑山歌、打石歌、修房造屋歌、犁田歌、薅秧歌、杀猪歌、采茶歌、采药歌等),“情歌”(相识歌、初恋歌、相思歌、定聘歌、出嫁歌、接亲歌、苦情歌、哭嫁歌、逃婚歌),“仪式歌”(祭神歌、端公歌、安位歌、祭祀歌、祈祷歌、风俗歌、诀术歌),“生活歌”(童养媳歌、寡妇苦歌、后娘恶人歌、十想歌、十盼歌、劝郎歌、悔恨歌、贺喜歌、祝寿歌、哭丧歌、走亲歌、祝福歌、拜年歌)。“时政歌”(颂歌、赞歌、骂歌),“诙谐歌”(撩白歌、扯哄歌)等20多个种类。
苗家山歌多以单口唱、一问一答盘歌式来演唱,也有一人领唱众人合、以唢呐锣鼓等乐器相配合的形式来演唱。山歌以土家民歌为基调,以自由、随意、寻趣、逗乐、抒情为风格,综合精妙地结合成为一种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具有强烈的民族特征和地方特色,其腔调热情豪放,旋律朴实纯真,歌词内容具有哲理性,观点立场鲜明,感情炽热直率,语言朴实无华,节奏十分明快,散发出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山野风味,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在浩若烟海的苗家山歌中,“劳动歌”的种类算最多。因为人们的生活都离不开劳动,人们在从事各种各样的生产劳动时,为了消除疲劳、统一协作步调、激发情绪、振奋精神,都要即性地自编自唱出许多随口的“劳动山歌”。比如“听到薅草锣鼓响,歌声笑语满田坝,唱起山歌劲头足哟,一天要薅几面坡。”这就是六月炎夏时用山歌激发在山坡上笫二次薅除玉米地杂草时的真实写照。
以农耕劳作为例,冬末春初时节当地农家就要开始翻土犁田,为来年春播春插作好准备,人们在瑟瑟的寒风里和暖暖的春阳下,一边高举锄头翻土,一边挥鞭驱牛犁田,这时就会唱起一首首翻土犁田的歌儿来:
“冬挖土来春犁田,吼起山歌干起来。不怕冷风吹哟,不怕那天气寒。把土挖得泡稣稣,把田犁得稀粑烂。深翻田土等开年,等着下种把秧栽。”
到了春天插秧的时节,田坝上到处热火朝天的劳动者,一首首《栽秧歌》会伴随人们辛勤栽插响彻整个田野:
“下田栽秧各站各,一个一翼脚挨脚;栽秧师傅无大小,一个一翼各站倒。”
“前头走来后头跟,行行隔开靠眼睛;一条线线要打直,一窝一窝缺不得。”
到了农历五、六月,满山遍野的玉米快要抽穗扬花,正是农家薅二道草的时候,苗族同胞在顶着烈日下地给玉米除草劳动时,为了缓解疲劳和加快除草进度,又会闹闹热热地唱起欢快的《打闹歌》:
“薅草要唱打闹歌,锣鼓师傅站前头;又打又唱催活路,一天要薅几面坡。”
“今天是个好期辰,请来三亲和六戚;顶起太阳把草薅,秋后才有好收成。”
在爬山涉水背着挑着运送生活日用品和各种农资材料的劳动中,苗家人也要唱起山歌喊起号子,或统一步伐,或缓解疲劳,或为自已加油鼓劲。比如:
“莫道挑山苦,我们也有乐,春挑百花香,夏挑瓜果熟,秋挑金银谷,冬挑雪花落。”
“前边大嫂嗨佐,在招手也嗨呀佐,喊着你我,舅子哥舍,快点走呀,嗨——佐,有个幺妹嗨佐,在唱歌也嗨呀佐,喊着你我,情郎哥舍。”
“爬上坡呀,歇口气罗——安登逸哟,擦把汗哟,伸个腰哦,吃杆烟罗,吹些垮垮龙门阵哟,嘻嘻哈哈乐翻天罗……”
反映妇女的“生活歌”也占了苗家山歌相当大的比重。在暗无天日的旧社会里,苗家妇女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她们身受三座大山的压迫和凌辱,生活贫困,没有自由,不少从其心灵深处吐露的山歌小曲,是她们向吃人的旧制度发出的悲愤怒吼、带血的控诉和沉痛的呻吟:
“八月里来满田黄,小奴却是泪汪汪,米粮全让财主收,穷人命苦饿断肠。”
“穷人性命不值钱,抚儿盘女泪涟涟,男儿抓去当壮丁,女儿抢去作丫环。”
“寒冬腊月天气寒,我家穷得无铺盖,白日锅里煮酸菜,晚上睡在火炉边……”
苗家“生活歌”除在乡邻有红白喜事时歌唱外,在青年男女谈情说爱时更要唱它,能把“望春”“试春”“巧恋”“逗趣”“恩爱”“苦情”“相思”“抗争”之情意表达得淋漓尽致。另外也带有寻趣逗乐、抒发人们喜怒哀乐的轻松和欢快的曲调,起到增进感情、活跃气氛、抒缓情绪、插科打诨的作用。
“情歌”是苗家山歌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语言朴实无华,情感直白真挚,韵律委婉动听,真切地表达了苗家男女青年在生活和劳动中产生的纯真爱情,以及双方对未来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反映了伦理、道德、气节、情操等观念。它主要有《情郎歌》《望郎歌》《念想歌》《送郎歌》《干妹歌》《十爱》《十想》《十绣荷包》《十二月丝线》等。
以苗家青年男亲女爱为例,便有大量的传情示爱山歌,传递男女之间的野性情火,或表白自己对情爱的态度,对爱情的忠贞等:
“爹娘生你到人间,望你唱歌结姻缘;是龙就游千里远,是虎跃过万重山。”
“莫说山歌不值钱,团垅几多好姻缘;唱起山歌来牵线,百头偕老过百年。”
“采花要等牡丹开,世上只有情妹乖;十人见了十人要,星星见了落下来。”
“满坡荞子开白花;情妹爱我我爱她;情妹爱我勤劳动,我爱情妹会当家。”
“妹是牡丹向阳开,哥是芍药顺墙栽;芍药牡丹喜相配,风吹雨打隔不开……”
更有一曲曲悠扬婉转的《女儿歌》唱道:
“有心上山不怕高,有心恋妹不怕刀,刀砍骨头筋相连,生死要与妹相交。”
“情哥情妹生死恋,生死相恋一百年;九十岁上谁先死,奈何桥上等十年。”
“腊月里来梅花开,娘叫女儿到堂前,一要学剪二学裁,三学挑花四扎鞋,五进灶房学煮饭,六学支客巧安排,七要学会把客待,八孝公婆理应该,九要夫妻长相爱,十要公婆面前会讨乖……”也感人至深。
在苗家山歌中,从祖上流传下来的女儿出嫁时唱的“哭嫁歌”内容也很丰富,令人揪心揪肺、凄婉悲凉,至今还传承在一些偏僻闭塞的乡间,它包括《哭公公婆婆》《哭爹娘》《哭哥嫂》《哭妹妹》《哭外公外婆》《哭舅舅舅娘》《哭表弟表妹》以及《骂媒婆》等。比如:
“豌豆开花绿茵茵,敲锣打鼓来接亲;对门唢呐吹三声,奴在房中冷惊惊;对门唢呐吹三路,红花轿子抬进屋。三更阳雀叫排头,高烛明灯奴梳头,前头梳的龙包骨,后头梳的凤凰头。四更阳崔叫声稀,对着镜子奴穿衣,上衣穿的超襟袄,下身穿的大裤裙。红布鞋子紧紧蹬,嫂牵妹子出房门,八双锣鼓十唢呐,媒人作揖进前庭……”一曲曲一句句声情并茂,如泣如述,婉转忧伤,给人愁肠百结的感觉。
五
各个苗乡的同胞,还会把山歌引用到多种多样的场合,让它们能派上用场。当他们亮出自己的心声和情意时,那一首首发自心灵深处质朴滚烫的歌声,便会随风飘荡在苗岭深处的山山水水。
每当有山外的客人来到村寨时,热情好客的人们,就会聚集在山垭口寨门处,热情地唱起“等您来,等您来,苗山苗水等您来,这里的山门大大开,这里的青山排对排,这里苗鼓敲起来,这里苗歌唱起来,远方的客人哟,等您来,等您来……”的迎宾曲。
在餐桌上宴请客人时,他们又会一边敬酒,一边放声高唱:“欢迎客人到我家,送上一杯接风酒,喜迎客人进山寨,苗家老少好喜欢。迎客敬上笫一杯,要为您们洗风尘,旅途一路多劳累,舒筋活血提精神……”
尤其是在苗家“三月三”“牛王节”“吃新节”等民族传统节日时,历史上大山丛中的苗乡歌谣更加高吭热烈、声情并茂,欢乐的苗家阿妈、小伙和山妹子们会从寨子里唱到山坳上,从水田中唱到岭岗上,从草坡上唱到花山巅,从山林中唱回村寨里,一首接一首,一声接一声,一浪赶一浪,从早上山雀开声、太阳出山,唱到晚上月亮发光、星星眨眼,既喜庆快活,又激越嘹亮,让家乡的山呼水欢,地动天惊,使生灵共悦,万物同欢……
苗族同胞的山歌,如青峰翠谷中道道小溪潺潺的流水,如湛蓝睛空上飘扬飞荡的洁白云朵,如庄稼生长拔节时的神奇颤音,如朵朵山花吐蕊绽放的娇艳妩媚,如只只春燕在晴空纷飞的欢快呢喃,如山寨阿哥烤制的坛坛烈酒,越唱越让人兴奋欢欣,越唱越让人如痴如醉,越唱越让人激情迸发:
“苗家的山歌如洪流,大山不可档,江水不可淹,狂风吹不倒,暴雨淋不湿,烈日晒不萎,冰雪掩不住……”
一首首铺天盖地的苗家山歌,犹似早晨的旭日、晚上的星星、雨后的氤氲、天上的彩虹。在改革开放以来的盛世里、在脱贫攻坚向小康目标进军的征程上,这里的歌声是苗家人对新生活的赞美,对和谐社会的歌颂,是对日夜梦想的表达,对幸福生活的美好向往……
武隆地区的苗族山歌,为何能有这么大的魅力?因为苗乡青山的灵气养育了它,甘甜的绿水滋润了它,这里的土地肥沃了它,这里独特的民族深情感染了它,苗家的父老乡亲深深地眷恋着它。大家都想用心中的歌声,给自已生命带来欢愉,给自己的生活带来寄托,给人们的思想带来新意,让自己的情感得到升华,使自已的生命富有意义……
在人类社会进入到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我们有责任传承好保护好武隆地区苗家山歌这笔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民族精神的财富,因为她是苗家人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一首首生命旋律,我们应该让这一非遗文化随着岁月递进而流光溢彩、并得到发扬光大,更加历久弥坚,从而激发苗乡干群在新时代乡村振兴的新征程上注入民族文化奔放活力,振奋人们的无穷斗志,把苗乡的村村寨寨建设得更加富裕更加美好更加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