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1月10日 星期三       返回报网首页 |   版面导航    
当前版: 02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用忠诚担当护平安保幸福

——记区公安局交巡警支队副支队长罗旦华
罗旦华帮助来武游客解决问题。

  本报记者 杨 丹

  每天起早贪黑从海拔200余米的城区巡逻至1400米的仙女山,在从事交巡警工作10余年间,他骑坏了6辆摩托车,累计骑行40余万公里,探索创新“六分段”工作法,大大提升了武隆旅游交通管理水平,被游客亲切称为“仙女山骑士”,他就是区公安局交巡警支队副支队长罗旦华。

  信仰弥坚

  罗旦华的祖父是一名烈士,父亲参加过珍宝岛战役,他在红色家风熏陶下长大,从小,成为一名人民警察的梦想在罗旦华心间“生根发芽”。

  2007年,县公安局面向社会招录警员,为追逐心中的警察梦,25岁的罗旦华不顾家人、朋友的反对,毅然辞去财政局的工作考入公安系统。他说,“如果一个人要是没有自己的梦想的话,就像是在外面晾着的一条咸鱼。”

  那颗要成为人民警察的梦想之树也终于开了花。

  最初,因为懂财务,罗旦华被安排在公安局后勤部当会计,但这与他理想中的工作状态相去甚远。

  “我始终觉得做警察就得到一线去,去做和群众面对面打交道的人民警察。”罗旦华不仅这样说,也为此付诸实际行动。在提交了申请后,罗旦华终于在2010年如愿穿上了交巡警反光背心,去到了一线工作。参加公安工作的第一天,他就在日常巡逻中抓获网上逃犯一名,那种身为警察的成就感和满足感,多年后的今天依然能在他的述说中感受到。

  甘于奉献

  2012年,随着来武游客数量的攀升,县公安局决定成立摩托车巡逻中队,保障景区道路交通安全,从事交通巡查工作近两年的罗旦华主动请缨成为摩托车巡逻中队第一名队员,后又挑起大梁,担任队长,带领5名队员,长年战斗在仙女山景区旅游干线上。

  在工作实践中,罗旦华不断总结经验,探索山区道路管理新模式,先后在海拔800米的杨叉岭路段搭建起“路边办公室”,创新道路管理“六分段”工作法,创立“劳模创新工作室”,建立“三端分流管控法”,确保武仙路至仙女山景区旅游路线沿途的交通事故5分钟内得到处置,让交通事故数下降近四成,提高了我区旅游交通管理工作水平。

  每天起早贪黑,从海拔200余米的城区巡逻至1400米的仙女山,日复一日的巡逻让罗旦华对整条线路路况了如指掌,哪里有急弯,哪里有陡坡、危崖,不用看地图他都能说出来。十余年间,罗旦华报废了6辆摩托车,累计骑行40余万公里,相当于绕地球10圈。

  长期坚守一线,忠于人民公安事业,罗旦华的梦想之树硕果累累,先后荣获“中国好人”“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优秀人民警察等荣誉”。他以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彰显了基层民警在平凡岗位上的不平凡。

  心系群众

  在同事印象中,罗旦华恪尽职守,始终把群众放在最中心的位置,积极主动为群众排忧解难,时刻践行为民服务宗旨。

  为陷入昏迷的孩子开道,护送产妇和误服毒妇女就医,救援突发疾病的驾驶人,去汽修店“偷师学艺”,向医院的朋友请教急救方法……只要群众需要,他总是主动作为,挺身在前。

  不仅如此,工作外,罗旦华还积极帮扶困难群众。为身患先天性小脑萎缩的姐妹募捐;自掏腰包上千元,为肺癌晚期患者购买急需药品……从警以来,他对群众有难必帮。同时,发动大队民警与15个贫困家庭结对帮扶,通过帮助申请政策扶持,量身制定养殖、种植业发展规划,跟进解决现实困难,使他们顺利摘掉了贫困帽子。

  从警10余年,罗旦华累计提供各类帮助2000余次,他用实际行动发扬着“爱党爱国、忠于人民”红色家风,用坚定的信仰书写着对党忠诚的铮铮誓言。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第03版:公益广告
   第04版:副刊
王频主持召开区政协党组2024年第一次会议
彭文君重点围绕蜂产业发展作专题讲座
区政协十届委员会第三十六次主席会议召开
用忠诚担当护平安保幸福
强化思想引领发挥特色优势 为现代化新武隆建设开好局起好步作出贡献
我区有序推进农膜科学使用回收
全区首届少儿围棋交流赛成功举办
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为建设现代化新武隆注入更强动力
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