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友仁
1987年7月,随着《人民日报》海外版上一则图文并茂的《闺藏川东的‘鸭江小三峡’》的新闻稿发布,很快让闺藏于渝东南大山丛中鲜为人知的“武隆鸭江小三峡”从此享誉神州扬名海外。
1990年春天,在当时的涪陵县为了发展旅游业而规模从事白涛境内小溪溶洞等旅游景点大开发的时候,与此相隔咫尺、同属乌江支流的武隆“鸭江小三峡”,又一次因地理的关联被推到广大世人的面前,成为众多游客关注的焦点和向往之地。
1992年12月,当“鸭江小三峡”被武隆县教委收录编进由四川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爱国主义教育系列丛书--《乌江秀城武隆》后,更被千万学子为家乡有如此风采迷人的山水画廊引以为荣并感到无尚骄傲。
自古深藏大山丛中上千年的“鸭江小三峡”,就以这样瑰丽迷人的美名,浓墨重彩地高调进入了五湖四海的游客视野,与巫山县的大宁河小三峡一道成为人们争相前往观光游览、揽胜寻趣的旅游目的地。
“鸭江小三峡”奇雄、俊美、秀雅景况究竟怎样?笔者以一个旅人的身份走进了这段带有神奇色彩的峡江深处,作了一次实地探寻。
古县城前的“黄金水道”
发源于渝南地区金佛山北麓的大溪河,进入武隆县境后,继续在平桥、鸭江两镇的青峰翠岭中涓涓流淌。位于汇入乌江的一段约20余公里的鸭江境内,因民间传说这段深深的河水之下潜藏着一只神奇的“金鸭儿”,当地人便把这段大溪河称之为“鸭江”,本属大溪河下游的三个峡谷就此贯名为“鸭江小三峡”。
自古以来,大溪河(鸭江)就是武隆西部地区的一条“黄金水道”,它与乌江汇合的河口,只距下游的涪陵白涛码头不足5公里。
在解放前山恶水险交通不便的漫长岁月里,大溪河(鸭江)这条水道,便成为古涪州自乌江转向鸭江、平桥、南川水江一带百姓运送日常生活用品的“水上通衢”。据鸭江场的老年人回忆,解放前在鸭江场靠近河边的湾嘴外坝,专门设有几个转运货物的码头,搭建有货栈和一些食店,终日有上上下下的小舢舨船在码头上停靠,供船老板下货储货,让船工们休息吃饭。这些船只下行时为顺水行舟,驶向上游时须由专门的纤夫拉着木船前行,把山区盛产的桐油、菜子油、中药材、稻谷米粮等土特产沿长江送到涪州及万县下游地区,再从下河将山里百姓所需要的食盐、布疋、煤油等生活日用品运回山里来。这些木船在鸭江码头卸货之后,又通过一条条茶马古道,靠人力背送和马帮驮运分流到大溪河两岸的庙垭、凤来、送月及紧邻武隆的涪陵一些边远的村庄。
正是因为有了这条珍贵的“黄金水道”, 加上鸭江地区地势平坦等因素,历史上才被朝庭相中,在武隆县境西部紧靠大溪河(鸭江)边上(现为鸭江镇的双河园村)设置了第一个古县址--汉平县。
据《重修涪州志》、《涪陵市志》和《武隆县志》等资料记述,距今1800多年前,在蜀汉延熙十三年(公元250年)时,朝庭将古汉平县迁于鸭江地区,其县衙就位于现在双河园村大溪河西岸的下大坝一带。
隋朝开皇三年(583),汉平县移至今涪陵区境。开皇十二年(592),废涪陵郡,改汉平县为涪陵县。从公元250年到583年,汉平县布政长达三百多年。
在《水经注·江水》等史书中,有一些关于汉平县的记载,并谈到县治具体的所在。《寰宇记》(卷一二O)也有类似记载:汉平县盖涪州东南百里,罗浮山之北、岷江之南,白水入江处侧近。
从风水学上来看,古汉平县衙确也是一处风水宝地,左右两面青山环绕,青峰从高向低排列如一把金椅的左右扶手。背后主峰雄伟壮丽崴峨隽秀,日间常有祥云山岚笼罩。正面临水,有大溪河(鸭江)的清流奔腾而过,完全印证了衙门吉祥如意的自然理学。
经上世纪八十年代县文物管理部门几次考察发掘,位于鸭江小三峡入口处的双河园村大溪河西岸的下大坝土层中,有不少散存多年的汉砖、古瓦碎片,当地农民在翻耕农田时,也曾挖到过一节节残缺的石埂,完全可以证明此处为早期汉平县衙门的古遗址。
景色秀美的峡谷风光
大溪河水流在鸭江场绕了一个弯之后,经过古汉平县的遗址,迎面扑进双河园村中一道青峰矗立、雄崖夹岸的翡翠般峡谷之中。那潺潺流淌的清流,一改在平坝浅丘间温婉柔顺的模样,于青峰幽谷间,顿时波涌浪掀、气势汹汹地穿峡掠壁、闯滩越池般融入到滔滔奔流的乌江里。
人们把从鸭江场至乌江河口10公里中、三个山景水色滩石迥异的峡(涧)谷称为“鸭江小三峡”。
这三个峡谷因山形地理景象不同,自古被人们取了充满诗情画意的“谷雨峡”“花园峡”和“犁辕峡”的名字。
“三”道峡谷首尾相连成一线,处处皆是美景,但其风光韵致则各有千秋,特色分明,神奇无限,当属千里乌江山水画廊和国道319线旅游轴心上一道旖旎迷人的景点。
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除《人民日报》的海外版外、还有中央电视台、上海《新民晚报》、《四川日报》、《四川画报》、《涪陵日报》等新闻媒体都对“鸭江小三峡”载文载画作了详细介绍,并将此誉为全国闻名的九大“小三峡”之一的青江秀峡,同时载入国家的《旅游大全》一书。
从此以后,便开始陆续有慕名而来的一些全国旅游界学者和各地游客进入“鸭江小三峡”,追寻千年闺藏大山中的鸭江弥久的历史烟尘,领略三个峡谷特色鲜明的奇山秀水,尽情享受远离城市喧嚣、犹如世外桃园的清幽娴静。
“谷雨峡”,人称神仙峡,一年四季常有云雾笼罩,说这个名字是神农菩萨取的。峡谷两岸青峰罗列,景色奇瑰秀美,峡间河石有宽有狭而形成一道道雄关险隘。存峡谷两岸的陡坡和悬崖上生长着成片的翠竹和芭蕉林,崖壁处处被原始的灌木杂树浓荫涂染,让黛紫色的深绿紧紧拥裹着峡谷,映得溪中的流水象碧玉般的深幽湛蓝,就连这里的空气和阳光都充满着一层绿色的氤氲。
峡谷江心,有几处造型别致的礁石,它们象活泼可爱的牧童、含苞待放的乡女、婷婷玉立的石笋和迎春绽放的春莲花,形态非常逼真。一年四季,谷雨峡中有雾的日子特别多,潮湿的雨雾,真象农家谷雨时节盼望的孕育五谷的及时雨,它给如画峡江增添了无穷的情韵和迷人的风采。
河床的狭窄处布满一道道湍急的险滩,其河石大如斗柜,小若拳头,江流到此便变得十分凶戾和剽悍。在一处处嶙峋可怖的险滩之间,往往镶嵌着一汪汪小平湖,这些小平湖有大有小,浅的只有1米左右,深的在5米以上。险滩和平湖形成一条长长的“葫芦串”,人们若要在峡中驾舟漂流,虽起到调节人体精力的作用,但没有胆量和冒险精神不行。
当人们驾舟漂流闯过江水呼啸、雪浪如山的险滩后,一个个小平湖就成了暂缓轻松的憩园,可在此静水中得到短时的放松和重新积蓄力量的机会,悠哉乐哉一刻后,重生豪胆上征途,再去鏖战桀骜不驯的江流和寻求有惊无险的刺激,获得更为惬意的乐趣。
“花园峡”,美景与名字名不是虚传,其景美艳似人工打造的庭园。在进入峡口处,有两块三丈余高的自然石壁巍然耸立于江心,气势显得十分雄伟峻拔,伤佛成了一道紧锁峡江的“石门”。
“石门”旁边,很有意思的是还挺立着一棵饱经岁月沧桑、青翠欲滴的古柏树。此树高有10多米,粗大的虬根盘结,枝桠十分繁茂。那挺拔的主干横插于半空,几股枝桠巍巍遥遥地伸向江心,酷似安徽黄山上那些“迎客松”的造型。游客们老远望去,心中会顿生温暖的情愫,竞然在此也受到峡江的热烈欢迎,于是觉得倍感的亲切,在连连喜悦和夸赞之中,都会拥去古柏树下留影以作纪念。
过了峡口,迎面扑来的是一道道万仞的雄崖、绝壁和一处处树丛、杂草或一块块绿洲、花带,映入满目的是无比的雄浑、铺天的绿荫和各色异香袭人掩映的鲜花,让人恍若徜徉在一个稀世旷野、未经精心雕饰的花园之中。
在陡立江畔的岩壁上下,深藏着许多个大大小小深深浅浅的溶洞。一个位于峡谷中央叫“玲珑洞”的很有代表性,洞体虽然显得娇小,里面古世纪形成的次生物质琳琅满目,洞底部和洞壁上也生长着千奇百怪的石笋、石钟乳,各和形姿形态,给游人提供丰富的遐想。形形色色的石笋和石钟乳从各个不同的方向“看”去有不同的景象,或是生肖动物,或是树木房舍,或是人体形象,都觉得十分逼真。峡江中的浅滩和临江处有开阔的草地,江心的几个滩涂小岛成为景色青翠的一处处绿洲,上面蓬生着荆棘和丛丛野花,一年四季都有各色绚丽的花儿开放,河风吹来,会散发出一缕缕浓醇的异香,飘飘荡荡的让这段峡谷成为香气缭绕扑鼻的世界。
当人们沉浸在流连忘返的喜悦中时,游览的小舟已驶到峡口处一道重崖叠峰的“石寨门”下边。说此处是一道“石寨门”,倒不如称是一道由礁石形成的气魄雄伟、自然天成的“滩口”,这是花园峡中标志性的奇景,它威严地把下面一段峡谷的江面截然的分割开来。游人在此告别该峡,会再次加深印象,对这琳琅瑰丽的峡谷花园留下难忘的记忆。
“犁辕峡”是“鸭江小三峡”最后一段峡谷,长为3公里,其溪流顺着形如“弓”样的山势曲折前行,远远望去,这峡谷状若农夫驾牛耕田的犁辕,故得此名。此峡出口就是国道319线。
这段河道崖岸更加陡峭,座座利峰笔一样挺直,如一支支利箭直刺蓝天,山深水仄是其真实写照。两岸悬崖峭壁对峙,有几处几乎紧依紧靠在一起,只露出一线狭窄的青天,人们仿佛一经跳跃就能过江。
峡中的景致又别具一格,与上游的“谷雨峡”和“犁辕侠”比较又独显奇特。峡谷左右两岸,常年有10多处瀑布在悬崖之上凌空飞泻,若遇雨季或暴雨过后,泉瀑还会成倍增加,简直就是一个壮丽无比的飞瀑世界。大大小小的、高高低低的、宽宽窄窄的瀑布自高崖上凌空飞腾而下时,会溅起一缕缕银白色的水雾。这些水雾在阳光的照射下,能形成一道道奇幻斑斓的峡江彩虹,令人眼花缭乱。站在319线上观看,那一道道气势宏大的飞瀑呼啸声振聋发聩,锦绣的峡江犹如一个千军万马奋力厮杀的古战场。
另外,在两岸绝壁上飞泻的泉瀑中,暴雨季节还会出现“白龙过江”稀世奇观。因峡谷狭窄紧靠,有的段落空间相距只有两三丈远,如果泉流水势较大,冲力很足,往往会将雨珠雾气飘洒得很运,老远望去,就有直得冲到对岸的感觉,像一条奔腾的“白龙”飞越峡江的景象。据住在大溪河口左边一户姓余的农户讲,他们在每年的暴雨季节至少能见到三至四次这样的奇观。
令人流连的游乐胜地
大溪河是乌江下游一条较大的支流。自古在“鸭江小三峡”左岸的崖壁石阡上,还保存有几段由人工在坚硬的崖石缝隙中錾凿而成的纤夫栈道,它们如蛇形一样,不时显现于陡峭的崖壁之上,或潜形于密密的灌木丛中。这些纤道是大溪河(鸭江)的历史留存。它由人工开凿而成,劳动之艰辛,位置之险峻,一点不亚于乌江峡谷里的纤夫之道,可见早年在小三峡里行船走水之不易,船队在逆水行舟时也是由一队队劳苦艰辛的纤夫,坦露着双肩拉着舢舨和小歪屁股船涉浪闯滩前行的。
近年,有一些游客到“鸭江小三峡”游览时,专门要去崖壁灌丛里寻觅古纤道的痕迹遗址,在找到之后个个都显得异常兴奋,情不止禁地浮想联翩一番。一些生性活跃的游客还会触景生情,借由从观看《印象武隆》实景歌剧里学来的古朴浑厚腔道,聚在一起对着峡江由衷地吼上一阵“平水号子”“上滩号子”之类的惊天呼喝,过一把想象之中劳苦纤夫们一边喊着号子一边在河滩弓身拉船前行的“瘾儿”。
在三个峡谷两岸密密匝匝灌丛中,还生长的一种叫“根果树”的多年生灌木,它也吸引着不少探奇寻趣的客人。这种“根果树”属大自然无奇不有的稀有树种,它近似乎灌木类野枝花科目,其树高不过三尺,枝桠发达,叶片如山茶树,每年初夏时开放白色花朵,但花朵凋谢后无果。若将此树根须拔将出来,才发现奥秘在它的根部,浓密的根须顶端,却结有拇指般大的紫褐色“果实”,将“果实”扳开,可见里面有乳白色的果肉,尝一点有微甜带酸之味。此树不易发现,如果有谁找着它,定是欣喜不已。
近年,因防洪蓄水需要,“鸭江小三峡”在“雨雾峡”段修建了一道长长的栏河大坝,由此一汪10平方公里的天然翠湖应运而生。由于翠湖的形成,周边迷人的湖光山色、清幽宁静的水乡泽国,湖边农民栽培的郁郁葱葱的果园和四季盛开的山花,更为当地旅游开发增添了一处功能齐全的景观,创造了良好的自然环境。鸭江镇也借助这里的美景,打造了游览栈道和一些亭台水榭,为翠湖风光增色不少。
目前,这方翠湖巳成为涪陵、白涛、武隆、南川等地人们旅游观光的目的地。于是独具慧眼的一些商家瞄准商机,“鸭子塘农庄”“鸭子塘鱼庄”等一批农家乐在湖畔拔地而起,为游人提供休息和就餐的服务。最近,鸭江镇为了发展乡村旅游,着手规划并进一步加大投入,依法对湖泊四周的生态环境和建筑设施进行整治,好让一个历史悠运、人文厚重、山水锦绣、乌语花香、奇景迷人的一方乐土吸引游人。竭诫为客人提供一个“春天畅游梨花之海,夏进果园采果寻乐,秋来消遣休闲养生,冬日开展趣味垂钓”的乐园,或品尝特色的鲜鱼宴席,或体验当地传承的民风民俗,或对“金鸭文化”作特别的研究,悠悠洒洒享受生态旅游的无穷魅力,放逐自己被红尘疲惫的心境,收获身居大自然那闲情怡致的欢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