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邬克兰
每当过节放假之后,大家都是卯足了劲地去玩耍,虽然玩得很开心,但是假期结束后,就比较烦闷,可能会出现焦虑、失眠、不想上班等情况,这些现象都属于“节后综合症”。中秋小长假虽然只有3天时间,但上班3天又会到周六,所以很多人会由于心理和生理上的惯性,对上班产生一种不适感。如何调整“节后综合症”?近日,记者采访了区人民医院全科医学科主任吴祥超。
过度放松与压力传导是主因
“人们从周一到周五,认真工作,把与工作和学习无关的事置之度外。一到双休日或法定假期,这些被置之度外的事又被提上议事日程。这几天,把原来建立起来的工作与学习的‘动力定型’破坏了。待到假日过后的上班日,必须全身心重新投入于工作,也就是破坏了既定的‘动力定型’,这就难免出现或多或少的不适应,即所谓的‘节后综合症’”。吴祥超介绍,“节后综合症”简单来说就是人们在假期之后出现的各种生理或心理表现,例如在节后的几天里感觉疲倦,提不起精神,工作和学习效率低,甚至有不明原因的恶心,焦虑,神经衰弱等。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心理,过节期间,人们活动过于频繁,而给自己身心带来较明显的压力,产生诸多不良后果,如睡眠不佳、生物钟紊乱、肠胃不适、过敏反应等。”吴祥超介绍,节日过完后,一般在节后前几天难以较快进入工作和学习状态,易出现疲乏困倦、食欲不佳、萎靡不振、工作热情不高、效率低下等状况。
当高度兴奋,热闹纷繁的假日过后,人们又回归平静的日常生活,容易出现孤单、抑郁、无聊等情绪,若持续调整困难,可能出现情绪波动、异常、恶心、眩晕、失眠、多梦、胃肠功能紊乱、神经性厌食、不良心境等情况,甚至抑郁情绪的症状。
调整好心态和作息是关键
“假期被很多人当作‘狂欢节’,打游戏、看电影、泡吧、聚会,往往通宵达旦,黑白颠倒,白天睡到日上三竿才起床。”吴祥超提醒,假日作息不规律会影响身体健康,熬夜之后即使补觉了,醒来后仍感觉疲倦、精神状态不佳,假期之后更会没精打采,形成“节后综合征”,影响工作和学习。
应对“节后综合征”,关键是要调节好身体和心理状态,对此吴祥超提出了几点建议。
一是调整作息。早睡早起,让身体充分休息,尽快适应工作节奏,要保证充足的睡眠。晚饭后尽量不要喝浓茶和咖啡,饭后适当运动,如睡前泡脚,放松身心,中午小憩半个小时,但切勿睡得过久,以免影响晚上的睡眠质量。
二是合理饮食。节日期间应多吃蔬菜,人们往往吃的比较多,也较油腻,导致肠胃负担过重,这也会令人打不起精神,所以在假期结束后的几天里,最好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少吃大鱼大肉,此外还可以添加粗粮,多吃谷类食物均衡营养。
三是调整心态。假期后就马上投入到非常规,非常紧张的工作中,会增加焦虑感,加剧“节后综合征”的症状,因此假期结束后的几天不宜马上安排高强度的工作,最好有一个缓冲调整期,同时应当给自己心理暗示,告诉自己假期结束了,逐步找回正常状态。此外,假期结束后可适当体育锻炼,例如快走、跑步、游泳、跳绳等。
孩子收心 要循序渐进
事实上,“节后综合征”不仅表现在成人身上,在孩子身上也有很多体现,小长假后开学,不少孩子会出现厌学、厌食、睡眠失调等现象。
“这是因为节日里不少家庭有很多大小聚会,大人任由孩子看动画片或打游戏,长假一过,很多孩子就出现睡不好、吃不好甚至脾气变大等情况,平日建立的睡眠规律也被打破。”吴祥超认为,让孩子收心要注意循序渐进,家长下班后应多抽时间陪孩子,而不是一味指责孩子心玩儿野了,或者对孩子进行打骂惩罚。同时家庭环境也要尽量恢复安静,确保孩子有良好的休息环境,家长可多和孩子做些能平静情绪的互动性游戏,调整作息时间,让孩子早睡早起。还可多带孩子参加户外运动,在锻炼身体的同时也能消耗体力,有助于提升睡眠质量。
吴祥超还特别提醒道,因国庆长假将至,不少市民早早地制定了假期计划,准备好好休闲放松一番,但需要注意的是,长假期间要节制应酬和娱乐,保证充足睡眠,做到起居有序,劳逸结合,防止过度疲劳,要学会娱乐有度,运动最好在假日的最后两天里,通过户外活动,合理健身,防止“节后综合征”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