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7月05日 星期五       返回报网首页 |   版面导航    
当前版: 02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堰塘村的“三把金钥匙”

——记堰塘村支部书记杨晓明
  杨晓明正在整理农产品。

  本报记者 代君君

  堰塘村距武隆城区和仙女山景区十余公里,是一个山水相融、花果飘香地理位置优越的小山村。但由于交通不畅,曾经这里还是市级贫困村,440户村民中有贫困户81户290人。

  如今的堰塘村旧貌换新颜,一跃成为全区乡村振兴有名的精品村、示范村、网红村。当问及堰塘村乡村振兴出现新的飞跃究竟靠的什么,村支部书记杨晓明用“三把金钥匙”进行了解惑。

  第一把金钥匙:

  抓党建强统领促团结,凝聚发展新合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村要发展,农民要致富,关键靠支部。面对组织的期许和群众的期盼,杨晓明决定以刀刃向内的勇气强化支部自身建设。

  “探索建立党员教育积分管理模式,严格执行‘四议两公开’和重大事项议事决策制度。”作为村支部书记,杨晓明在村里大力实行例会制度,推行党员积分制管理,进一步督促干部履职尽责,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同时,按“次次有活动主题,人人有服务内容”要求每月召开支部主题党日活动,常态化开展党性教育、民主议事、志愿服务等党员活动。并积极推行“我为群众办实事”等办法,以积分管理、奖惩结合、结对帮带为举措,从严管理党员,捆绑考核、定期评议。

  2021年建党100周年时,堰塘村荣获“武隆区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誉称号。

  提升支部‘组织力’,聚焦人才抓振兴。为培育乡土人才,杨晓明摸清建立全村大学生、退役军人、建筑工匠等各类乡土人才台账,实行“两委”干部联系乡土人才制度,培育果园管理、本土工匠等80余名,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保障。并组织党员干部、村民代表外出学习、开阔眼界、统一共识,把密切联系群众优势转化为工作优势。

  为提升全村干部“战斗力”“凝聚力”,聚焦能力抓班子,杨晓明利用换届回引3名外出能人到村任职,提出强政治、强本领、强担当、强作风的“四强建设”,在急难险重一线工作中针对性压担子、派任务。30名党员分片包户联系440多户村民,开展“登门暖心行动”解决20余件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

  作为贫困村党支部书记,杨晓明咬定发展目标,带领村支“两委”一班人,确定“1234”发展思路。即锚定1个目标——建七彩欢乐田园,发挥2种优势——资源和区位,推进3产融合——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培育4家主体——七彩陶、欢乐田园综合体、滑翔伞、能工巧匠培训。有了清晰的思路,就靠认真的落实,2022年七彩欢乐田园得以建成,2021年滑翔伞试飞成功;2019年成功引进云南的七彩陶工艺项目落户堰塘,盘活村民闲置房屋打造陶艺工厂,把朝夕相伴的黄泥巴变成流光溢彩的七彩陶,吸纳10余名村民就地成为产业工人,所生产陶瓷以“细如娟,色如虹,声如琴”著称,并被评为“重庆好礼”,二产实现破冰发展。

  第二把金钥匙:

  抓产业强支撑促增收,迈出发展新步伐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乡村振兴,关键要产业振兴。

  2013年,杨晓明打包好自己的行李,踏上了返乡创业的归程。

  “不能盲目投入,需先搞一个示范点,成功后再拓展。”回到家乡堰塘村,杨晓明首先把邻居荒废的土地租用过来,再雇佣留守在村里的老人,解决了很多村民的就业难题,大大增加了群众的收入。经过三年的发展,杨晓明把流转的荒地变成了400亩果园。

  自2014年扶贫工作开展以来,村里经过几年的发展,各项基础设施都得到了明显的改善,但村民们依旧贫困。改变他们贫困最直接也是最快捷的办法是将他们手里的农产品变为商品。

  2015年8月,在杨晓明的牵头下,堰塘村作为发起村,带领芙蓉街道其他几个贫困村抱团发展,成立了名叫“大巷口”的电商专业合作社,创新思路,利用“互联网+”,解决群众农产品销路难题。在建立电商平台的同时,他还热心公益,开展献爱心活动,大巷口电商平台每销售一单,提取1元献爱心活动基金,截至当年年底,提取了献爱心基金8000多元,为街道贫困村16名留守儿童、4位空巢老人送去了爱心。

  杨晓明牵头创办的大巷口农村电商互联网平台,解决了广大村民特别是困难农户农产品销路难题,带动了村民增收致富。杨晓明和“两委”干部几经商讨,确立了“深耕一产,拓展二产,做强三产,三产融合”的发展路径。

  2019年,堰塘村集体经济收入近11万元,比上一年度增加10万元。2020年集体经济收入17万元,2021年集体经济收入25万元;2022年集体经济收入30万元;2023年集体经济收入达到50万元,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21000元。

  第三把金钥匙:

  抓治理强根基促和谐,谱写发展新篇章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夯实乡村治理这个根基。

  堰塘村驻村工作队深知抓好乡村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关键在人,也在村民自己。为此,杨晓明探索推行村党组织领导、自治组织管理、民间组织服务、社会组织助力的“四方”治理格局,打破以往“干部卖力干,群众旁边看”的治理困局。

  “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示范引领作用,突出‘三治融合’,规范集体经济组织和市场主体行为,逐步完善了堰塘村两委、集体经济组织议事决策机制,建立了市场主体现代企业管理制度雏形。”杨晓明告诉记者,堰塘村制定了《堰塘村村规民约》《堰塘村“积分制”管理工作实施方案》《堰塘村积分制管理细则》《公序良俗评选办法》,每户均有建档立册的农户积分卡,并对每户进行评分,加分值达到一定量后可在村集体超市进行兑换商品或对每年分红进行鼓励。

  “村里通过组建民间服务组织,抢抓基层调解队伍促和谐。”杨晓明说,堰塘村通过组建的“厚德堂”,强有力的化解了村里的矛盾纠纷,2023年已成功解决8件矛盾纠纷。同时,组建的“红白理事会”对农户家里红白事进行牵头理落,合理安排人力,帮主人排忧解难。也杜绝了大操大办,禁止办红白事以外的无事酒,如升学、满十生日、建房等。通过广泛开展文明创建活动,提倡厚养薄葬,孝敬父母,相信科学,反对迷信等,全面提升农民的“精气神”。组建“党旗红”先锋队、“厚德堂”调解队、“平安哨”护路队3支党群队伍,如每天坚持义务清扫公路的老党员陈再平这样的典型随处可见,实现小人物释放大能量。

  在自治组织管理方面,堰塘村完善治理抓落实、重实效。为激发村民自治活力,驻村工作队和“两委”干部挨家挨户推选7名有威望、有影响、有公道、有担当的党员成立村民理事会,在议事调解、建设治理等工作中彰显作为,实现小组织发挥大作用。

  同时,通过深化“三变改革”模式,结合试点《堰塘村村社干部、村民积分制管理办法》,将发展集体经济组织与村民自治有机结合,实现了全村股权分配制度的100%全覆盖。引导农民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在抓好村风民俗建设、家庭美德建设、法治村建设、农家书屋建设工作中,引导村民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家庭观、消费观;营造敬老爱幼,邻里互助,团结和睦、崇尚向善的浓厚文明乡风。

  如今,在杨晓明带领的村支两委和驻村工作队一班人筑就了乡村振兴新天地。抓党建强统领促团结,凝聚发展新合力;抓产业强支撑促增收,迈出发展新步伐;抓治理强根基促和谐,谱写发展新篇章;这就是他取得脱贫致富、乡村振兴成功的“三把金钥匙”。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他就是这一朵带领群众先行先试的鲜花,是进而让整村人民群众涌向致富的排头兵。谈及未来,杨晓明说,他将继续带领堰塘村踔厉奋发、勇毅前行,接力绘就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七彩田园梦”,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行稳致远。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把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 全面落实在重庆大地上
   第03版:养殖
   第04版:社会·民生
渝东南片区数字化城市运行和治理中心建设现场推进会在我区召开
举行武隆·乐山川渝联动公务接待专题培训会
高山蓝莓飘果香 采摘尝鲜正当时
开展“迎峰度夏”食品安全专项检查 让游客吃得安心游得舒心买得放心
堰塘村的“三把金钥匙”
我区举行天然气输气管道泄漏事件应急演练
区职教中心启动2024年暑期教师全员集中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