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2月26日 星期一       返回报网首页 |   版面导航    
当前版: 04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贴春联 思故乡

  ◇邓帮华

  春节来临的时候,穿行在大街小巷,到处都可以看见闪烁的彩灯,看见红红的灯笼,看见商铺大门上耀眼鲜艳的一幅幅对联,我望着这些内容不同的春联,我就想起了我的故乡,也想起了在老家贴春联的往事。

  六年前,每年春节都是在老家和爸爸妈妈一起过年,那时我们住的是土木房子,为了给新春佳节添上一份喜气,每年我都要在大门上贴上春联。

  春联也叫“门联”“门对”“对子”,是对联的一种,因为对联还有喜联、挽联、商联等。对联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人们的幸福生活,呕歌繁荣的社会,抒发美好的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对联有行书体、楷书体、隶书体,也有篆书体。按照我国的传统习俗,春节来临之际,城乡许多百姓家里总要贴上新的春联,以示辞旧迎新,在幸福快乐里度过和和睦睦的除夕之夜,迎来甜甜美美的新年气象。如果说,春节是我国特有的传统节日,那么贴春联则是我国独有的一种传统历史文化。许多古代文学作品里,都包含有对联的内容。宋代诗人王安石在《元日》中写道: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新桃”和“旧符”是什么意思呢?用现代话来说是春联。

  那么,我国的春联是怎样发展起来的呢?春联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它从五代十国时开始,明清两代尤为兴盛,发展到今天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

  早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每逢过年,有在大门的左右悬挂桃符的习俗。桃符就是用桃木做的两块大木板,上面分别书写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神荼”和“郁垒”,习俗延续了一千多年。到了五代,人们才开始把联语题写在桃木板上代替了降鬼大神的名字。

  宋代以后,民间新年悬挂春联已经相当普遍了,所以王安石的《元日》诗中写的“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就是当时春联盛况的真实写照。由于春联的出现和桃符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古人又称春联为“桃符”。

  当过农民,做过和尚的明太祖朱元璋喜欢贴对联这个习俗,大力提倡贴对联。他在金陵(现在的南京)定都以后,命令大臣、官员和一般老百姓家除夕前都必须书写一副对联贴在门上,他亲自还穿便装出巡,挨门挨户观赏取乐。当时的文人也把题联作对当成文雅的乐事,写春联便成为一时的社会风尚。入清以后,乾隆、嘉庆、道光三朝,对联犹如盛唐的律诗一样兴盛,出现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名联佳对。

  古人对春联的内容和形式颇有研究。因为春联的格式起源于我国的古典诗词,因而最初的春联要求像律诗一样讲究严格的字句相等与平仄对仗,即上下联的每个字都应要求其声调呈阴阳平仄相对,再配以具有章法技巧的书法墨写,所以古代文人视春联为一种既高深又典雅的艺术创作。

  对联发展到今天,随着白话文和大众文化的普及,现在人们已不太注重古人所奉行的那种严格的字句对仗原则了,不讲平起仄收了,但一副像样的对联至少应在选字用词上讲求对等,即字数与词类应该相对。按照现代汉语规范应求上下联中的名词、形容词、动词、数词等词组应对等排列有序,而在声调上至少应求每个上下联的最末一字平仄相对。如一般上联末字为仄声(即汉语拼音第三、四声),则下联末字应为平声(即汉语拼音第一、二声)。这应该是创作对联的最起码的要求了。例如:爆竹声声辞旧岁,银花朵朵迎新春。

  每年大年三十,是一家人最忙碌的日子,他们忙做年夜饭,我就忙写对联,贴对联。说实话,我的手十分笨拙,书法非常吃力,一幅对联我反反复复书写多次,才勉强可以上墙。每次看到那些书法高手,提起笔来,一气呵成,我非常羡慕,但别人总归是别人,不是自己,但我在努力寻找他们的足迹。为了在过年中找到乐趣,每年过年,我都自己书写春联,写出的春联虽然没有在大街上买的春联那么漂亮,但看到自己写出的春联时,能收到一丝欣慰和快乐。

  对联写好了,贴对联也十分讲究。有的人贴对联不分左右,左右联恰恰贴反了。应该遵守从右到左的顺序,因为古代的书简,都是从右到左徐徐展开,并且从右到左,便于书写。至于门楣上的横联,只要贴正中,不歪斜倒正就行了。每次贴对联,我都仔细斟酌上下联表达的意思,避免贴反,惹出笑话。我贴好后,还叫来妹妹,让她们看一看贴正中没有。

  过了除夕,走亲访友的客人到我家拜年做客,每当看到他们站在老家门前,读我贴的春联,我感到特别高兴。

  风调雨顺歌年华,国泰民安颂盛世。而今,爸爸已经到了另一个世界,妈妈已经年老体衰,离开了乡下,老家的土木房也已经垮塌,并夷为平地,可在老家贴春联的往事,伴着那些除夕夜一家人的欢声笑语,常常响在我的耳旁,刻进我的记忆。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第03版:公益广告
   第04版:副刊
难忘故乡的元宵夜
春节,老家的井沿有冒白气的雪
除夕之夜
春风早渡图
贴春联 思故乡
故乡的年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