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段时间,白马镇沙台村返乡创业青年刘林海有些忙,刚忙完枇杷采摘、销售的他要赶在探亲假结束前完成自家地里50亩枇杷树的修枝,让枇杷树提早进入花芽分化期,确保来年实现大丰收。
如今,这已是刘林海返乡创业的第7年。当同龄人都走出去时,刘林海从城市回到农村,从一个曾经的门外汉到如今的“新农人”,引进新技术、新理念,在家乡广阔的土地上大展拳脚,闯出了一条荒山变果园的致富之路。
怀揣梦想 回乡创业
刘林海是土生土长的沙台村人,2012年大学毕业后,刘林海到了重庆工作,尽管平时的工作有些辛苦,但刘林海一直没有忘记从小怀揣的创业梦想。2016年,刘林海决定:回家创业搞产业!
创业搞产业,搞什么产业才能有发展?
早年,白马镇沙台村有一个枇杷苗种场,当时还是小学生的刘林海就到苗种场学过枇杷嫁接,加之了解到枇杷播种后管理得当的话,3年可少量的挂果,10年进入盛果期,20到40年为结果盛期,经济寿命有30-70年,且沙台村有适宜枇杷种植的地理位置、气候、土壤等条件,刘林海决定种植枇杷。
创业之路总是布满了荆棘。夜深人静时,躺在床上的刘林海想着种植枇杷的土地租金、枇杷苗子、种植技术等等问题,让他辗转反侧,难以入睡。没启动资金,刘林海就果断卖掉了自己在重庆刚买不久的房子;担心后期投入资金没来源,他不敢辞掉工作,只能重庆武隆两头跑,那时的他真希望自己能有几个分身。“也有人曾叫我放弃,可我咬紧牙关,反复告诫自己,无论多难都绝不退缩。”
苦学技术 提升质量
“疏果不如疏花,要先将这些花疏掉,才能保障枇杷的整体质量。”刘林海一手扶着枇杷树,一手掐掉几个刚鼓起的花苞,会计专业毕业的他,现在说起枇杷种植技术来头头是道。这背后,他可下了不少功夫。
“都知枇杷甜,不知背后苦”。枇杷种植条件苛刻,技术要求高,要在全新的领域干一番事业,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当真正把枇杷苗种进地里后,刘林海才明白,小时候学习的那一点嫁接技术只能算是皮毛,为此他也走了不少弯路。
2016年底,刘林海栽种下的第一批枇杷树长势较差,甚至有部分日渐萎靡、死去。“用了很多方法,都不管用,刚开始就死了一批。”刘林海说,这时他才意识到了种植技术的重要性,因为经历了经验不足、管理不善等问题,在枇杷种下去的头几年里,刘林海并没有通过枇杷实现他的“致富梦”。
但刘林海没有因为挫折就放弃,反而激起了他骨子里的“倔强”。工作之余,一有时间他就到处跑进书海里学习枇杷种植技术,买书籍、找课件,甚至亲自前往其他发展得好的枇杷种植园向园主请教,逐步完善自身的种植技术。
带动群众 共同致富
“2016年,我承包了村里的50亩地种枇杷,枇杷树正式栽种后,村里的其他人也跟着我做,现在种植发展起来了,我也带动了周边父老乡亲学习枇杷种植技术,给他们增加收入。”刘林海告诉记者。
“从2016年决定回乡种植枇杷以来,我已经投入了130多万元。”刘林海告诉记者。为了继续完成自己的创业梦想,2017年,刘林海离开重庆,选择到工资收入更高的广州上班。家里的50亩枇杷,他交到了父亲和表哥的手里,自己则当起了远程技术顾问。可每年雷打不动的枇杷丰收时节,他都会请上几天的探亲假,在看望父亲的同时,回家帮忙管理管理枇杷。
站在山头,放眼望去,连片的枇杷郁郁葱葱,金黄的枇杷果挂满枝头。“今年我还要不断加强种植管理,提升果品品质。”刘林海计划着,“明年我的这一片枇杷就能有近6万斤的产量,能实现收入20万元。”看着眼前连片的枇杷树,刘林海的语气充满自豪。
“目前,我的枇杷除了本地销售外,还销往彭水、黔江两个区县,过几年枇杷树全部丰产后,产量能达到10万斤左右,到时候我想把枇杷卖到更远更大的地方。”
枇杷很小,但是刘林海的梦想很大,而现在他也不再认为这只是梦想,因为他正脚踏实地,一步步地去实现它。
本报记者 张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