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陈娜霖 谭轶天
“这门60式迫击炮的改进历程,正是我国国防科技自立自强的缩影。”随着“轰”的一声巨响,炮弹模拟器在百米外的靶区炸起红色烟尘,学员们通过战术平板实时观看弹着点分析。
7月初,一场别开生面的思政实践课在白马山中小学社会实践教育基地拉开帷幕。
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
思政研学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时代新人的重要途径,是创新校内与校外教育同频共振的方式,实现思政教育从“知识灌输”向“实践育人”的转变。
近年来,我区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人文底蕴,以“大思政课”与研学产业链融合,打造“行走山水间武隆大课堂”思政研学品牌,将思政课堂搬离传统教室,融入壮美山河、历史现场与振兴一线,用脚步丈量山河壮阔,用实践感悟时代脉搏,探索出一条具有武隆特色的“行走思政”育人新路。
淬炼师道匠心,夯实育人根基
优秀的思政教师队伍是立德树人的核心引擎。
“思政教育不是空中楼阁,它需要像阳光雨露一样,融入生活的点滴,滋养心灵的土壤。”去年,在“渝见武隆”第三届导师节大会上,这一句话赢得全场掌声。
那场聚焦新时代思政队伍建设的盛会,为我区打造“育人铁军”描绘出清晰路径。
2022年,我区启动“慧心强师”行动,将思政教师培养列为六大德育提质工程之首,构建“1520”优师培育体系:组建1个思想道德教育宣讲团,建成5类专家资源库(教育专家、法律专家、心理专家、思政骨干、志愿者),形成20项能力淬炼机制——覆盖党委书记带头上思政课、名师工作室引领、思政课竞赛、跨学科教研等全链条培养模块。
有了体系设计的硬框架,更需深耕细作的软实力。
区教委立体推进师资赋能工程:建立思政教师“双轨成长”机制,将200余场书记校长思政示范课纳入考核指标,推动50人优师库成员结对带教青年教师;建成杨永双思政研学名师工作室,开发《智行芙蓉洞》《寻踪天生三桥》等8门本土化思政课程,让教师在实践中练就“把喀斯特地貌转化为育人讲台”的真本领。
一项项夯基之举,兼顾“铸魂”与“强技”,平衡“传承”与“创新”,既淬炼当下,又奠基未来,为培养“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的思政教师队伍注入澎湃动能。
革新课程匠心,重塑育人生态
在武隆天生三桥的溶洞里,一群初中学生正举着pH试纸检测钟乳石渗水成分。“碳酸钙沉淀速度与温度的关系”这个物理知识点,此刻在他们手中变得鲜活起来。
这样的场景,正是我区“五个创构”课程改革的生动缩影。
走进杨永双名师工作室的课程研发中心,墙上的“世界遗产育人地图”格外醒目。芙蓉洞的岩层剖面被设计成地理探究模块,仙女山草场化身生态保护实践基地,就连川江号子非遗传承人也成了思政课的特别导师。
“我们要让每个景点都开口说话。”工作室名师杨永双介绍,通过“四个对接”策略,已开发出《喀斯特水循环》《古法造纸技艺》等23门跨界课程,其中《寻踪天生三桥》研学手册更成为全市范本。
在白马山研学基地,不同学段学生收获着差异化体验:小学生用黏土制作地貌模型,初中生测量植被覆盖率,高中生则研究旅游经济对土家族文化的影响。
“四层追根设计让教育精准滴灌。”研学导师王颖指着正在辩论“生态保护与旅游开发”的高中生说。
不仅如此,课堂形态也正在发生革命性变化。在实验二小的“小小解说员”活动中,孩子们自主设计讲解方案,用童趣语言向游客介绍世界自然遗产。
当学生从“要我学”变成“我要讲”,教育才真正发生。
这样的转变源于“四类论题”教学法,近两年全区学生提出的“如何平衡溶洞开发与保护”等187个原创课题被纳入课程库。
随着“四力评价体系”实施,学生的成长看得见摸得着。
桐梓中学的发酵老鹰茶制作项目获得智博会银奖,长坝中学“河长小分队”的乌江水质监测报告被环保部门采纳。据统计,实施新课程体系以来,学生项目获国家级奖项同比增长300%。
“这些数据印证了从知识灌输到能力培养的转型成功。”区教委相关负责人说。
如今在武隆,世界自然遗产不仅是旅游名片,更成为滋养时代新人的沃土。当孩子们在山水间读懂中国,教育的诗意与力量正在这里蓬勃生长。
雕琢品牌匠心,绽放思政光芒
“鲜明的育人品牌是立德树人的战略支点……”在武隆区德育创新论坛现场,“行走山水间武隆大课堂”的品牌标识熠熠生辉。
教育学者们由此洞见武隆打造思政教育高地的雄浑笔触。
透过这方品牌图腾,昭示着我区构建思政育人新生态的魄力。“我们把‘地心之旅’(探访芙蓉洞、天坑)与地质科普、生态保护、工程奇迹(天生三桥)结合起来,让学生理解‘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感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站在天生三桥下,那份自然的鬼斧神工和人类智慧的结合,胜过千言万语。”研学导师陈明说。这种基于本土资源的创新教学,让抽象的生态文明理念变得具体而深刻。
2023年,我区实施“品牌矩阵”工程,将思政研学品牌建设作为“暖心教育”标识度打造的关键,创新构建“一核三维”品牌体系:以“行走山水间武隆大课堂”为核心品牌,辐射三大支撑维度——课程维度形成“地质科普+红色传承+非遗体验”5大课程群,阵地维度建成13个国家级研学基地,成果维度培育《蜡染》《木叶吹奏》等54个特色校本课程。
有了顶层设计的四梁八柱,更需落地转化的精工细作。
区教委多维激活品牌价值:创立“德育品牌星级认证”机制,推动第二实验小学“六字育德”等7个市级品牌迭代升级;打造“旅游+思政”双螺旋模式,将天生三桥、仙女山等景区转化为情境课堂,开发《溶洞的神秘世界》等沉浸式教材,实现“每个景点都是思政教室,每次行走都是信仰之旅”。
一步步创新突破,融合“守正”与“出奇”,贯通“本土”与“时代”,既塑造当下标识,更积蓄长远势能,为构建“全域思政山水育人”品牌生态注入不竭源泉。
“行走的思政课”,是推动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的一次生动实践与创新探索。它成功地将世界级的山水画卷转化为育人大课堂,将厚重的红色历史与鲜活的振兴实践锻造为思政金教材,将高校的智力资源精准滴灌至基础教育沃土,将课堂的理论思辨与社会大课堂的实践淬炼紧密结合。
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行走的思政课”正以其独特的魅力,引导武隆学子读懂脚下热土,感悟时代使命,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的宏伟事业,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构筑起一座座坚如武陵山脉的信仰基石。
山水武隆,正成为名副其实的思政育人“大课堂”。
(本版图片由陈娜霖 湛 伟 代 娟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