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再行
在白马山国有林场,52岁的护林员刘春涛和同事们迎来一段忙碌的时期——清明节。
白马山国有林场位于武隆中南部,南与贵州省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毗邻,西与南川区接壤。山势险要,层峦叠嶂,里面藏有多种珍贵动植物,森林覆盖率为92.6%,被称为“西南地区野生动植物物种基因库”。
但每逢清明时节,气温回升加上祭扫、踏青、采笋人员增多,这片绿色宝藏面临着严峻考验。
“请大家配合登记,火种一律不得带入林区。”为此,白马山林场四个管护站都会在重点地段、主要路口设防,对过往车辆、人员严密排查,并采取“入山登记”的方式,严格人员管控和火种收缴。
“这些年带纸钱祭祖的人确实少了,但还是不能大意。”正在检查点值守的刘春涛一边耐心地向一位带着香烛的村民解释防火规定,一边认真登记信息。
在林场工作了三十余年的刘春涛,见证了防火工作的时代变迁。他告诉记者,最远的管护站直到2009年才通电,2017年才有了手机信号。“那时候为了护林,不管刮风下雨,不论严冬酷夏,靠着一双腿走遍管护区域的各个角落,靠着一张嘴将森林防火知识宣传到千家万户。”
如今,林场的保护已不仅仅依赖人力。森林防火“十户联防”机制等一系列森林防灭火工作制度的推行,以及防火监控系统、电子智能语音卡口、红外望远镜等“智慧防火”设备相继投入使用,为林场编织起全天候防护网。
中午时分,刘春涛和同事们轮流回管护站吃饭。“清明期间巡林检查任务重,得抓紧时间吃完。”他三两口解决午饭,又回到岗位上。这几天他和同事们每天要从早上8点值守到下午6点,中间几乎没有休息时间。
下午,天空飘起零星小雨。“下雨是好事,但我们反而要更警惕。”刘春涛解释道,这种天气容易让人放松戒备。
“近年来大家森林防火意识已经有了明显提高,不过我们还是不敢掉以轻心,总是要自己查过、看过才放心。”他通过对讲机通知卡口同事加强检查力度,自己则继续在林区间巡护,橙色的身影在雨雾中若隐若现,宛如一盏移动的警示灯。
“看着这些树一年年长高,就像看着自己的孩子长大。”夜幕降临时,刘春涛结束了一天的工作。林场里近400座散坟今天都平安无事,文明祭扫的理念正在被更多人接受。
但对刘春涛来说,明天又将是一个新的开始——清明假期虽已结束,但守护青山的使命永远在路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