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友仁
“中秋夜,月儿圆,家家户户打糍粑;快喊爹,快喊娘,烧起开水蒸糯米;蒸熟倒进碓窝里,拿起耙捶冲糯米。团成糍粑摆上桌,大人娃二都欢喜。”每年中秋节前,故乡的村寨里,就会响起欢快的儿歌声。
每年的农历八月十五,是中华民族传统的中秋佳节。按照我国历法解释,农历的八月居于秋季七、八、九三个月之中,叫“仲秋”。而八月十五日,又在“仲秋”之中,故称之为“中秋”。
“中秋”一词,最早始见于《周礼》:“中春昼,鼓击士鼓吹豳雅以迎暑;中秋夜迎寒亦如云。”民间过中秋节,史料记载始于唐代。旧时民俗的“中秋节”里,有拜月、祭月、吃糍粑、饮团圆酒、吃月饼、赏月吟诗等民俗。在乌江两岸的一些山区农村,村寨里的人还有摸秋、送秋的习惯。特别是中秋夜又大又圆的明月,被人们看作是团团圆圆幸福吉祥的象征,因而民间又把“中秋节”称为“团圆节”。
月到中秋分外明。中秋时节,秋高气爽,天空明净,圆月高挂,格外咀亮,皎洁晶莹。那一轮圆月如盘似轮,常被人们喻为玉环、玉盘、金盘、银盘、圆盘、霜盘、金轮、银轮、玉轮、圆轮等。那皎洁的月光,光闪如镜,月亮又被称之为镜、云镜、圆镜、瑶台镜等。因传月中有桂树,有人又把月亮称为桂月、桂魄、桂窟、桂殿、丹桂、月桂等。又因相传月中有妲娥与蟾蜍,于是月亮又有人呼之为姹娥、嫦娥、素娥、婵娟、冰蟾等。除此之外,月亮还有清光、团扇、广寒等别名,总计有数十种之多。
中秋时分的月亮如玉盘似金轮,在星疏气朗的夜空映衬下又大又亮又圆,充满着无限的诗情画意,盈盈的明月从天边徐徐引起,紧紧伴随的丝丝淡云,被月光透射出幽幽的亮光。连绵的群山,蜿蜒的河溪,恰似镀上一层迷幻的光影,顺光处,山峦崖壑清晰可见,逆光里,嶙峋怪石层次堆叠。水边潭畔,圆月倒映在水里,跃动在粼粼清波之中,不是仙境,胜似仙境,成为天下文人墨客和摄影爱好者激情挥发、争相兴叹的目标。
中秋节,是故乡父老乡亲喜庆一年庄稼丰收的节日,也是一个阖家团圆的节日,人们把它作为一年中重要的节日来对待。为了过个团团圆圆幸福吉祥的佳节,家家户户都有将新收获的糯谷打成圆圆糍粑过中秋的习俗。
当年新产的糯谷是打糍粑的原料,各家各户在节前几天,就要将新米簸干扬净,选出颗粒饱满、糍性好的来淘冼干净,用清水泡着。中秋那天下午才进行淘洗,倒进铁锅中的木甑子里蒸熟。糯米蒸好后,被人们倒进石碓窝里,大家就围着石碓窝开始将其砸碎。抡棰打粑一般是家庭壮劳力的职责,但是不少家庭为了享受打糍粑的乐趣,也会让妇女和小孩上阵挥捶猛砸。在此期间,打糍粑的人都要唱起歌儿(又叫号子)为自已添力鼓劲:“一棰下去嘛——嘿佐,千斤力呀——嘿佐,打糍粑呀——嘿佐,过中秋节呀——嘿佐,敬天神呀——嘿佐,谢地神呀——嘿佐,祭祖宗呀——嘿佐,请客人呀——嘿佐,好节日呀——嘿佐,团圆过呀——嘿佐……”
各家各户打糍粑的时候,要数家里的小孩子最高兴,他们一边欢跳一边拍手,还要趁机唱些童谣来取乐:“过中秋,喜洋洋,黄豆面粉沾糍粑;舀勺白糖一起吃,又糯又甜喷喷香”“中秋夜,月儿明,全家人,一齐忙;蒸糯米打糍粑,白糖甜,豆面香;看到看到要吃倒,口水流出沾下巴。”
人们做好糍粑之后,都要按照祖上传下的风俗,先将糍粑、白糖、黄豆面,各用一个碗盛着端到院坝里,点香燃烛举行向天神祭拜的仪式。仪式一般由家中的老人领头,一家人站在院子中,遥望着天上圆月,举手合十行三个大礼,再叩三个响头,以此敬拜天神地母。
祭完天神地母,还要在堂屋里点燃香烛,同样献上糍粑、白糖、黄豆面祭敬祖宗,再由老人对着“神龛”行礼叩首。
在敬了天神地母和祖宗后,每家每户还必须遵守一道乡俗,就是由当家的主妇将一些糍粑,盛了白糖和黄豆面,用磁盘端去送给左邻右舍。此时,李幺娘、张二嫂、王三妹会在相互的致谢中,亲亲热热、嬉嬉哈哈地一边品尝,一边切磋做糍粑或加工黄豆面的技艺,让邻里情谊如白糖、黄豆面一样甜蜜。
月是中秋明,家乡的父老都有中秋夜赏月的习惯。太阳刚落山,不少家庭就把院坝收拾整洁,打扫得干干净净,同时安好一张桌子和高凳矮椅,用磁盘摆上瓜子、花生、甜李、葡萄、清梨、茶水、月饼、热糍粑和两瓶土酒。晚饭之后,全家人就一齐来到院坝等候圆月升起。大家在欣赏皎洁明月的过程中,一边静静地听着院前院后如潮的蛙声和纺织娘欢快的鸣叫,一边摇着蒲扇乘凉,一边饮酒吃零食,一边听老人们讲述着嫦娥奔月、吴刚砍伐挂花树等千年不变的古老神话传说。有的一家之主还要与家庭成员述说家事、村事、国家大事,商量展望家道的兴旺和繁荣。
在故乡的民间,人们还有在中秋节走亲访友的传统习俗。因为中秋节那段时间,低半山的玉米收进了仓,稻谷己收割结束,烤烟大多采摘入炕烘烤,田地里只有懒庄稼红苕需要翻耘,乡间处于相对空闲的日子。人们十分看重亲朋邻里之间的亲情,也就养成“过中秋走亲戚”的习惯,趁着秋高气爽的好天气,欢天喜地走亲戚。另外,不少人家还图中秋佳节的喜庆吉祥,老年人选择在节日当天办寿宴招待亲朋、有女儿婚事的家庭也行招男嫁女之事。
在农村家庭,刚从田间山坡上的果园里采摘回家的板粟、秋梨、红枣、弥猴桃、无花果以及大脚菌、秋竹笋是送给城镇亲戚最好的礼品,另外,新打出的香糯米、新大米和糍粑也不能少。中秋节当日,城镇里的亲友开着小车带着家眷直奔乡间各地。山里人家也呼儿带女高高兴兴出门走亲戚。
新近出嫁的女儿、刚订婚的准女婿们,一定要在中秋那天回娘家去访亲、到未来的老丈人家拜节。俏丽的“女儿客”们伴随着帅气的丈夫穿上时髦的时装,恩恩爱爱地带着精心准备的礼物回到娘家看望父母,那些准“女婿客”则显得特别大方,礼品中少不了好烟好酒,尽量不能在女方家庭和亲戚面前有失体面。
在亲友相互拜访中,主人一定要作好款待,好在节日里各家各户都准备了菜品烟酒,宴席上总是佳肴一大桌,好酒尽管喝。有好酒兴的主人和宾客会从中午喝到晚上,大家尽情地享受在秋高气爽的时日里,安坐在明月散发的清辉之下,心情舒畅地谈古论今,追思故人亲友,述说时事新闻,交流人生追求,展望家道兴隆,增近亲情友谊,把一个中秋佳节过得团团圆圆高高兴兴幸福美满。
近些年来,不少村社还将无子无女的孤寡老人和因亲人外出务工的留守在家老人,当作自已亲人一样,在中秋佳节给予关怀,把糍粑、月饼、糖果等礼物送到敬老院或老人家中,高高兴兴地与他们共度节日,把党和政府以及街坊邻居的温暖和关爱送到老人们的心窝里。
在故乡的村寨,中秋节的晚上还流行着“摸秋”“送秋”的习俗。所谓“摸秋”,其实是一些好事的青壮年在中秋明月夜喝了美酒、吃过糍粑和月饼之后, 趁着浓浓的酒兴,利用晚上的夜色掩护,大张旗鼓地到瓜田菜地里作偷摸瓜菜的取乐活动。
相传很早以前,农村一些新娶的年轻女子,几年时间怀不上孕,引起家人的焦急和不快。一年中秋时节,某家一个不孕的女子从邻家院子归家时,在路旁看到菜地里有一个小偷忘记带走的冬瓜,顺便将此捡回屋去,不久就怀上了小孩。邻居们见到过门多年未孕之妇怀上了孩子,顿觉奇怪和不解,经直接或间接的试探和细问,原来是她在中秋夜检瓜回家所至,于是四里八乡的乡亲就广为传播中秋得瓜怀孕的信息。
另外,也有传说早年间的一些人,中秋节期间身体不适,手脚的皮肤骚痒难忍。中秋之夜,他们觉得无聊,便趁着月色步出家门走向田野,顺便拔了人家一些菜蔬回家,次日煮来吃之后,身体顿觉舒适了许多,周身皮肤骚痒的感觉也消失了。于是中秋夜“偷菜”祛病又成为一种乡俗。
古往今来,在中秋之夜的故乡瓜园菜地里,就会看到不少影影绰绰的人影,偷偷摸摸地摘瓜、拔菜。其后,有的将瓜菜带回家里,有的把摘来的瓜果送进别人的院中和屋檐下,这就是传统的“偷瓜送子”“ 偷菜祛病”。从此,利用中秋之夜外出“摸秋”“送秋”的习俗在民间也就传承下来。
另外,在早年的中秋节里,故乡的孩子们还有玩“橙子龙”庆贺过节的习俗。
入秋之后,山乡农家果园里的橙子树都结满一个个又黄又大的甜橙,老远望去,一片片的金黄耀眼,可爱至极。在习习秋风吹拂下,飘送出浓烈甘醇的清香。
在民间,玩“橙子龙”又叫舞“橙子香”。所谓“橙子香”,就是在玩“橙子龙”的时候,还要在每个橙子上面插上三支点燃的“香棍”,以示拜月祭月之意。
中秋之夜,孩子们吃饱喝足后,就跑进家屋旁边的果园里,从橙子树上挑选一个个又大又园的橙子果,按照当地的习俗玩起“橙子龙”来庆贺节日继续逗乐。摘下的橙子一人一个,找来事先准备好的三尺尖利木棍戳进去,用谷草绳儿或彩色布条将它们连结起来,再从家里取出“香棍”点燃,插在上面。就开始高举“橙子龙”穿街过巷或在村中人群集中的月亮坝里玩耍起来。玩“橙子龙”是仿照乡间舞“龙”的形态姿式,让舞动的“龙”体能彰显出各种各样的姿态,把“飞天”“卧地”“摇头”“摆尾”“吃水”“腾飞”的动作舞得活灵活现、栩栩如生。在围观乡亲的的喝彩声和同龄伙伴的欢叫里,让舞“龙”享受到美好的收获和无尽的喜悦。